您现在的位置: 芙蓉楼  >   文学茶座

点点墨痕  瓣瓣心香

发布时间:2016-10-21 09:25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 王亚南

  镇江荣获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美称已三十载春秋了,我作为当年受命为镇江申报历史文化名城而撰写“镇江古城的名山名泉名寺名人名墓”资料的初稿者,并供职于市园林管理系统为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建设”工作了三十余年的人,应该写一篇有关纪念文章,可写三十年来,镇江完成了多少风景区规划设计,恢复了多少名胜古迹,兴建了多少楼台亭阁,播植了多少嘉树芳草,但是,我最想写的却是我亲历难忘的镇江园林人文景观中的叧一道特殊的风景线。

  从上世纪80年代初,为镇江申办历史文化名城作早期准备始,镇江古城中就有一群书坛前辈名家,他们默默地为古迹名胜景点的复原复建书写了一幅幅匾额、楹联、挂屏、条幅、碑刻。前辈们虽一个个须发皆白,却精神抖擞,老当益壮,为自己在夕阳岁月中还能为家乡名城的复兴泼墨挥毫,激动中盈溢笑意,无论寒暑,有求必应,铺笺纸于斗室灯下,移案几至小院苔阶,握管濡墨,对自己笔下的一点一划极尽严谨苛求,一幅仅有四个字的匾文,可重复写几十遍,书稿积有尺厚。当我把这些法书精制成匾联屏幅悬挂,细镌成碑文题石竖立之后,老先生们还着布履柱竹杖,蹒跚登山,亲自验看过才放心。前辈们如此认真辛劳,却又十分低调大度,甚至可在自己作品的下款中不具名,更沒有人索取过分文润笔资费,反而倒贴自己珍藏的笔墨纸砚。前辈们温文尔雅,一诺千金,每至约定递交字幅印石之日,我若因病不能前往一家家收取,年逾古稀的他们,会不辞路途颠簸,找到金山对岸我居住的陋室,把字与印送到我的床头。前辈们对“名城书艺”有挚著之爱,有一位在病危之际,还向我提议,找一辆车,让前辈们一起巡遊一遍有他们书法作品的景点,以切磋“景点书技”。几年中,书坛前辈们在申办名城工作中功不可没,谦逊简朴的他们无人居功自傲,并视我为忘年之交,对我工作无条件支持,但因当时种种条件所限,只召集过这十余位前辈在焦山华严阁一起吃了一餐素斋,在汲江楼前集体合了一张影,我至今忆及,深深歉疚。

  镇江书坛先贤们笔走龙蛇力透纸背的幅幅墨宝与名城众多景点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相映生辉,传承弘扬了古城悠久的文脉,其典雅的墨韵诗情更美化了景观的意境。当时镇江书坛高手云集,书艺璀璨,犹如天穹中一群熠熠亮丽的明星,实为镇江现代书法史上的一时之盛。可惜的是,这星群中绝大多数已陨落,然先贤留给我们的墨痕心香依然在古城景点闪光,我们将永远铭记着他们的名字: 

  驾鹤仙逝的李宗海,乐图南,黃后庵,许图南,吴闻修,杨正觉,卢仞千,朱灵峥,梁荷轩,石寿,季长隽,柳耐冬,车竹隐,顾莲邨,柳曾符、宋潛深等前辈与茗山、慈舟两位高僧,以及健在的许啸天、孙晓钟诸老。

  当镇江书坛群贤为历史文化名城家乡铁划银钩增彩时,海内书画界名家大腕们亦纷纷为镇江的景区景点慨然命笔,其中有年近百岁被国际书坛誉为十大书家之一的沈迈士先生,有中国第一部书法史作者已九十高龄的祝嘉先生,有康有为唯一女弟子萧娴女士,有闻名寰宇的刘海粟先生,有爱新觉罗氏后裔江南名家沙曼翁先生,有海派大师谢稚柳先生,有书画篆刻大家钱君匋先生,有我的导师古典建筑古典园林泰斗陈从周教授,有孙中山先生生前秘书田桓先生,有名震沪上女书家周慧珺女士,有曾仼中国书协主席沈鹏先生,有龙城常州书家胡一飞先生,更有位居高层的宋庆龄先生与赵朴初先生等。这又是一帧群星炫目的景象。

  他们都是顶级的名家大腕,平常求一字而不可得,但毎当请他们为历史文化名城镇江润色题字时,个个都显得那么和蔼平易,乐于举笔。当我们要表示谢意时,沈迈老只收了一张其先祖沈秉成题中泠泉碑刻的拓片; 海粟老只收了一只焦山花房制作的尺许长的盆景; 从周教授只收了二盒黄桥烧饼; 君匋先生只收了镇江博物馆自钤的几页印谱。呵,那真是风净泉清心静字美的年代。

  弹指一挥间,三十年,隨风远逝。当年,镇江先贤与海内大家为名城留下的墨宝,遍布于招隐山、焦山、象山、北固山、云台山、宝塔山、金山、百花洲、云艮岛、芙蓉楼、西津渡等处,这些墨痕字跡,如今已不可能再得,弥足珍贵,它们是历史文化名城的宝贵人文财富,应分外爱惜,倍加保护,让它们与名胜古迹相伴相融,永存于世。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小君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