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芙蓉楼  >   文学茶座

话说大棚车

发布时间:2016-10-21 09:25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 樊道琴

  但凡上了年纪的人都爱唠叨陈芝麻烂谷子的往事,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怀旧情结。有些往事不提也罢,可有的老话听听倒也有趣。

  我今天要说的是三十多年前铁路部门在节假日期间加开的运输旅客的大棚车。平常日子,大棚车用来装粮食、装猪、装马匹等等。到了节假日,客流量增加,客车不够用,便腾出大棚车运送旅客,专开短途。

  我不但节假日接送过大棚车,也坐过大棚车。坐大棚车的滋味可不好受,外面的温度是30℃,那么车厢里的温度肯定达到了35℃,因为大棚车的四周都是铁皮,太阳一晒,再加上人气那还不跟蒸笼一般?既然夏天那么热,冬天也就冷得够呛,道理都一样。不过,铁路部门考虑到这个问题,在每节车厢都铺上一部分草垫取暖,免得乘客冻得跺脚。

  坐大棚车的人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为了省钱,因为大棚车的票价是普通车的二分之一。比如镇江到上海那时候车票是四块四毛钱,而大棚车只要两块二毛钱。另一种是买不到慢车票,只有硬着头皮坐大棚车。

  大棚车因为是临时性的,当然也没有座位,没有电灯,更谈不上卫生设施。为了解决这三个难题,始发站给每节车厢添置几张长条板凳,照顾老弱病残。照明怎么办?坐过大棚车的乘客一定记得,在车厢的前后部位各悬挂一盏马灯。这样一来,大棚车里就不会黑咕隆咚伸手不见五指了。

  最令人头痛也是最闹笑话的莫过于大小便问题,你想想看,大棚车多数是站站停,即使有的站没有停的计划但也免不了让道。过去上下行都是一条道,从南京到上海起码得七八个小时,总不能叫大人小孩一直憋着,那也太没人性了。主意是人想的,方案是一节车厢放两个粪桶,前后各一个,都搁在角落里。每一个粪桶的外边挂上一块布帘子,再在帘子正面写上性别,这就是大棚车的临时“卫生间”。

  关于大棚车的故事,有两件至今让我记忆犹新。一件是1968年春节,北风呼啸,有一辆开往南京的大棚车到镇江站是凌晨一点多。这时候上的上,下的下,倒也不亦乐乎。其中有几个男女一下车就急着找厕所,那时候站台东头有一座小厕所。大棚车刚启动,突然女厕所跑出来一位五十多岁的阿姨,一边叫“停车”一边追火车。我们一看这还了得,值班的小李子眼明手快,一把拽住了阿姨,问她怎么回事?原来她是武进县人,是到南京看望儿媳妇的,媳妇在燕子矶坐月子,特地送两只老母鸡给媳妇补补身子。由于火车上的那只粪桶不知被谁打翻了,车厢里臭气熏天,实在没办法“方便”,好不容易才熬到镇江。“你看才几分钟时间,火车就开走了,这可怎么办是好!车上不光有两只鸡,还有几斤糯米粉,幸亏随身的小包没离手,不然车票、粮票和盘费都没了,那可就走投无路了……”阿姨说着泪水直掉。我把情况告诉值班员老严,老严当即通过铁路电话告知南京站协查。正在想方设法之际,老严一拍脑袋说:“我想起来了,仓库里正好有一件遗失物品,是四只老母鸡,至今无人认领,不如送给阿姨作为补偿。”老严紧接着编了个客运记录,命我把阿姨送上西区的列车,阿姨临走打躬作揖,千恩万谢,一场风波就此解决。

  最有趣是1972年“五一”劳动节的前一天,我到苏州办点私事,特地买了一张棚车票。目的有两个,一个是为了省几个钱,再一个是想体验体验生活。记得那次坐的大棚车叫“拐洞幺幺”。当时我刚下夜班,就听广播里喊道:“拐洞幺幺即将进站,请做好接车准备。”我连忙拎着提包奔到一号站台。因为大棚车不对号,上哪节车都行,所以我选择就近上中部车厢。哪知道中部车厢靠检票口,客人最集中,我大致瞅了一下,车内至少有五六十人,还有乱七八糟的农产品。怪不得车内客人不断向下面人群挥手,意思是上左右车厢,这节上不了啦!但对我却十分客气,可能是因我穿着铁路制服,大家以为是领导(那时跑大棚车的乘务员,全部是铁路运校的学生,他们只穿便装,胸前别着工号牌),几个人向我伸手,非要把我拉上车。盛情难却,就这么着一直站到常州站才松了一口气。

  过了常州很快就到无锡了,可谁能想到,大棚车居然在无锡闹了一个大笑话。列车员是个小丫头,虽然缺乏经验但人很热情。在无锡站开车铃即将响起时,她见一老农模样的旅客肩挑手提艰难地走向出站口,便一个箭步冲过去想帮老农一把。等小丫头回转身时,大棚车已经启动。小丫头眼睁睁地看着列车开走了,急得直哭。我们在车内也为她叹气,可谁也没法子挽救。大棚车前后不通,信息闭塞,连列车长一时都不清楚我们这节车厢发生了什么事。

  车厢内总不能群龙无首,幸亏遇上了我这个老铁路。我见状立刻把车门拉好,留一公尺的空当以便通风。为了安全起见,车门口再用长条凳拦上。大棚车里的群众见我如此这般,也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列车终于抵达苏州。我正琢磨着下还是不下,因为那小丫头不来我总不能袖手旁观。想着想着,抬头一瞧,嗨!那小丫头已经出现在苏州站台上了,我不禁喜出望外。原来小丫头在无锡站掉队,随即被站方安排坐上紧跟的宁沪快客,提前半小时就到了苏州。

  这就是上个世纪铁路运输不堪回首的一面。

  曾经有人评论说,开大棚车是第三世界的一大发明,这话倒也千真万确。如今坐火车出门,冬暖夏凉,比在家里舒服。高铁从镇江到南京65公里,只要十几分钟。至于动车的漂亮度,凭我的文化水平写不出来,这样吧,我把铁路前后列车发展的概况比作客栈和民居:“大棚车犹如茅草屋,绿皮车就像土坯房,空调车前进一大步,‘子弹头’就是精装潢。”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小君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