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芙蓉楼  >   金山原创佳作推荐

根系大港

发布时间:2016-10-19 09:11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 赵金柏

  我出生在千年古镇大港的北巷口,那拱形的青石桥上有我童年的张望。七岁那年,母亲拖着不肯上学的我,经过那巨石平铺的太平桥,到文昌宫中的幼儿园报名进了大班,后来进了赵家祠堂旁边的丹徒县示范小学,再后来进了东岳庙中的大港中学。上学多走街上的条石路。“文革”动乱中,看着校内古刹大殿被毁,心中有了一种惆怅感。1974年,我高中毕业后第一次参加农活是在田埂上驱赶麻雀,而那片稻田是当年韩世忠练兵的教场,饱经沧桑的圌山关天天在我的视线中。1976年,我带着古镇的历史文化气息去当兵了。

  当兵见到外地乡村城市,家乡的意义才在我的人生字典里凸显出来。我最关心报纸上有关大港港口建设与考古的报道。1980年我调到南京海军指挥学院工作。一天午休,我在院内的王安石故居望着麻雀子发呆时,遇到前来探访古迹的南京博物院院刊《东南文化》主编贺云翱先生,当他知道我的家在大港后脱口说道:“哎呀,大港——了不得的地方!”他邀我到一墙之隔的南京博物院,把《东南文化》涉及大港历史文化的期刊挑选出来送给我,如获至宝的我从此开始收集大港的文史资料了。

  2006年,新区社发局在辛亥革命先驱赵伯先故居布展中遇到资料缺乏、经费不足的难题,这对退役不久的我来说则不在话下。当时赵声的图文资料我最多、最全;布展设计、绘画摄影、电子图像这些技艺我都玩过。我无偿用三维动画模拟效果、献出图文资料、撰写文字脚本,以最低成本做好了布展工程,受到各方面的好评。布展后应社发局的邀请,我担任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队长。在市普查动员会上,老专家康新民先生要求我们:“重点收集研究圌山黄明节的来龙去脉,力争解决镇江的难题。”这一极具挑战的任务激发了我所有的斗志。

  我在军校时从事军教片编导,早上醒来却不由自主地冥思神游,追问形上,窃以为“玄”字隐含天道基因,汉字是文化的窗口。2004年我想退役到窗外去看看,遂以《玄象之道》为题将多年的心得作概括小结,发表于河北省《社会科学论坛》上,没有想到这种积累也在普查中派上了用场。虽在军旅数十年但乡音未忘,我听大港麻雀子叽叽喳喳就有点意思。方言接着地气,关系着生态家园、关系着根脉源流,我凭着这土生土长的方言来解读名字,所幸有所发现:圌山的“圌”字,方言念“qu”,而不是雅言“chui”;官方说的“黄明节”,方言说“wangmin日子”。这个“圌”字竟然与宜侯夨簋铭文中的地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圌山“黄明节”具有吴文化的核心内涵。

  我兴冲冲地做材料,希望将“黄明节”先申报省级非遗,再申报国家级非遗。然而,我的一冲之兴没有冲出新区就铩羽了,因为有人不信方言认为“黄明节”就是“寒食节”。我知道雅言取代方言势不可挡,然而我固执地认为南宋之后雅言已经异化,只有方言才能接通地方文脉。我将申报材料改成两文投向报刊,2009《镇江社会科学》登出拙文《圌山庙会探源》,这对我与大开发、大拆迁赛跑,加快记录整理文化遗产是莫大激励。2012年4月《镇江日报》编辑在故纸堆将我的旧稿整理,以《“宜侯夨簋”与“黄明节”臆测》为题刊出。编辑所加“臆测”二字大概是说此文不够科学,但将此稿发表实在是给我支持与启发。科学是西学体系的衡量标准,我用的是玄学的方法,望闻问切,整体辩证,就像中医。

  文化是个整体,圌字解开,连锁反应,东乡历史文化一系列的谜案都有了合理解释。“臆测”之后,我在镇江报刊上发表《圌山山名之谜》《吴国祭祀文化》《古镇大港》《大港旌德里谈片》《大港天香阁》等文来抛砖引玉,在主编的大港《赵氏宗谱》中,我用两卷篇幅提炼、收录文化遗产。有人说我:“你不蹲在南京,常年一个人在大港做什呢梦哒?”是的,麻雀子都有自己的窝,何况人呢?我现在的家虽不在大港但根在这里,故乡历史文化积淀的发掘和文物保护都时不我待。不仅消失的大港方言需亟待抢救,拿出东乡文史新解50题,像梦中情人的承诺;再现古镇旧貌的绘画长卷《大港上河图》的创作,是病重在香港的赵彭生老教授(赵伯先之孙)生前的嘱咐,吴文化源流及“黄明节”还有待探讨、申报……凡涉及大港优秀历史文化的搜集、探索、传承,哪一样我都放不下,并因此朝夕沉浸其中并甘之如饴。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