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芙蓉楼  >   翻阅镇江

云台山和“失踪”的柳永墓(上)

发布时间:2016-09-27 09:40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文/朱同

  一、请记住:云台山本名土山

  坐落在主城区西部的云台山,海拔68米,是一座文化积淀十分深厚的名山。一位遍访市区文保单位的退休老人惊奇地发现,环云台山的国家级、省级、市级文保单位竟有数十处(见2016.5.24本报)。

  云台山的历史名称有好几个。六朝时曾叫蒜山(因山坡长有野蒜得名),但该称后被江边一石碛山(即今蒜山游园那座小山)专用,于是人们起用了更古老的土山来称呼。元代《至顺镇江志》有证:“土山,在西江口,俗呼竖土山。(唐刘禹锡诗:‘土山京口峻’)旧与蒜山相属,今改名银山。”银山的得名是因为与金山隔江相望;今人所谓云台山,则以清代同名道院相称。尽管此山名称多变且前后重叠,但“土山”这一官方正式名称却是延续时间最长的,直到明代方志和清人编撰的《明史》,仍称为土山。

  老祖宗将它定名土山是很有道理的。其底部为宁镇山脉东端隆起的灰岩、石英岩,其上部堆积着数十米厚的黄土(地质学称“下蜀黄土”)。这些黄土是史上最近一次海侵(距今6000年左右)将古长江口大量泥沙托举而沉淀下来的。当这次海侵消退后,这座山就成了镇江地域所有土质山丘的老大,并构成古代长江三角洲的起点。可别小看这几十米厚的黄土,它同北固山、圌山一道组成古城的北部屏障,有效制约了长江下游河道的南北晃动,从而保护了我们这座长江中下游纬度最高的江南名城的体面和尊严。

  二、这桩文化悬案有点扑朔迷离

  公元1055年,北宋一代词宗,婉约词创始人柳永“死旅,殡润州僧寺”,22年后,时任润州太守王和甫出资助其下葬(北宋叶梦得《避暑录话》)。明代《正德丹徒县志》和《万历镇江府志》均有“屯田郎柳永墓在土山下”的明确记载,后者还录下当时发现的柳永墓志铭残文(系柳永之侄撰写)。既然土山就是今日之云台山,按常理,柳永墓葬云台山该是顺理成章。谁料本世纪初,本市学者却对柳永墓址产生了争议:

  一方认为柳永墓葬北固山,理由是北固山也曾叫土山。2003年我市与柳永家乡福建武夷山市为纪念柳永逝世950周年,共同筹办了“柳永魂归故里”活动。有人悄悄在北固山中峰东麓竖起“宋柳永之墓”碑,福建方面在此取土,名为“柳永墓冢抔土还乡”。柳永墓葬北固山之说一时成了我市学者主流意见。

  另一方则以镇江师专乔长富教授为代表,力主柳永墓葬云台山(乔文《柳永墓葬何处》,见2006.2.6镇江日报)。他出示了一条新的证据,即清代镇江籍词人赵彦俞曾去云台山探访凭吊柳永墓,并写下《琵琶引》一词,该词云:“芳草西津,那堪问,故里清明时节……春去也,荒坟一掬……唯有土山深处,记王郎碑碣。”

  明代人尚能在土山找到柳永墓,怎么清代赵先生寻访未果只见荒坟呢?究竟是赵先生走错了地方,还是柳永墓神秘失踪?

  三、“北固山曾以土山相称”系令人误读误判

  面对柳永墓址双方争议,笔者本当观棋不语,无奈争议涉及云台、北固两山的老地名,不得不多说几句。

  前已述及,老祖宗将云台山命名为土山,且长期作为正式官名列入方志,是古人对该山厚积之土的尊崇和膜拜。而北固山后峰和中峰,由几亿年前火山爆发的熔岩冷却而成,何来厚土?在现存的本地方志(府志和县志)中,根本找不到古人将北固称为土山的任何记载。今人说古代北固山以土山相称,其“证据”是北宋《太平寰宇记》卷89中的一句话:“甘露寺在城北脚山上,下临大江。”

  笔者认为,这是相关论者混淆了北固山和甘露寺两个不同的实体概念。前者恒定,后者位置时上时下。具体说,甘露寺本由唐代润州刺史李德裕建在后峰之上,但唐末乾符年间遭焚,僧人只好下山令觅临时驻地。这个临时驻地当避开低洼近水处,尽可能选择附近高燥之土筑庙,如“城东北角”某小土丘上。直到北宋祥符年间(1010年),宋真宗特下诏书,令转运使陈尧将甘露寺复建北固山后峰之上。

  况且,古代方志说到镇江某一地标位置,严格以铁瓮城为坐标原点,再以方向、里程定位。就在《太平寰宇记》卷89中,明确记载了“北固山在县北一里。《南徐州记》云:‘城西北有岭陡入江,三面临水,号云北固’。”这个“县北一里”或“城西北”,与甘露寺临时驻地“城东北角”,显然是两个不同的方位,怎能张冠李戴混为一谈呢?相关论者若不是存心作伪证,至少是一种误读,误判。

  本文下篇将讨论北固山“拒纳”柳永墓的根本原因,云台山柳永墓的大略位置及“失踪”年代等,敬请关注。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