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芙蓉楼  >   情调生活

我的母亲

发布时间:2016-08-30 09:17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 潘春华

  我的母亲和普天下的千千万万个母亲一样,是一个勤劳善良、深明大义的伟大母亲。

  母亲的一生是痛苦、坎坷的一生。1900年,母亲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的家里,兄弟姐妹五人,母亲排行老三,五岁开始裹足,六岁到了我父亲家做了童养媳,十八岁结婚。

  婚后,随着子女的不断增多,老家的几亩薄地根本无法养活全家,不得已父母带着全家由安徽无为辗转南京八卦洲、丹徒世业洲、江心洲。1942年中秋节,当时正是抗日战争进入决战阶段,大哥抛下大嫂和一个刚满周岁的大侄儿离家出走,由世业洲北渡长江经十二圩参加新四军,此走即是与父母家庭的永别。虽经多方打听,但都杳无音讯。可想而知给母亲是一个多么沉重地打击啊!

  1944年秋,我来到了这个世界上,我已是母亲生育的第十一个孩子、存活的第八个子女,儿多母苦,这给本就十分困苦的家庭又增添了一份艰难。我出生100天,突然发病,已经两天不吃不喝,那晚舅舅来看我,发现摇篮中的我已奄奄一息,和父母商量,无钱送医院医治,就包包扎扎丢了算了,可母亲坚决不同意,并把我紧紧地抱在怀里,半夜在母亲的体温温暖下,我奇迹般的活下来。母亲不仅给了我生命,还挽救了我的生命,这是母爱的伟大力量,也是母爱的奇迹。

  1946年,全家已达13口人,父亲又瘫痪在床,二哥也只有二十三岁,全家的重担落在了一双小脚的母亲的身上,经人介绍,又举家迁至江心洲。到了江心洲才知道,那时的江心洲素有“五墩六套”之称,大堤没有2米高,“潮来一片汪洋,潮退一片芦荡”,百姓生活是“芦柴柱子芦柴墙,芦柴板凳芦柴床,吃的芦柴笋、喝的芦笋汤,离了芦柴见阎王”。每年只靠夏季麦的收成,秋季基本无收,全家过着半饥的生活,作为家庭主妇的母亲一直生活在愁苦之中。为了全家减轻一点生活压力,母亲忍痛将只有十六岁的唯一的女儿送去上海做保姆。

  1949年4月23日镇江解放,正当全国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1950年6月,美帝国主义却悍然发动侵朝战争,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三哥毅然报名参加志愿军。临走那天,我和母亲把三哥送到了渡口。1952年3月的一天,正是春暖花开之时,接村农会的通知,我陪着母亲来到乡政府,乡长接待我们坐下,将三哥牺牲的消息告诉我们,母亲坐在板凳上,眼泪像断了线的珍珠,泣不成声。回家路上,八里路,我和母亲手挽手足足走了三个小时。母亲终日以泪洗面,仅几天时间,母亲的面容陡然消瘦憔悴了许多。三哥牺牲后,除县民政局给予一次性抚恤金外,她没有向党和政府等组织伸过一次手要过钱和物。母亲的深明大义,给乡亲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称赞说:“潘奶奶是我们尊敬的好奶奶。”

  我和小哥在外读书时,母亲时时刻刻把我们小哥俩挂在心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宁肯让自己饿着也要让子女吃饱。

  1968年7月28日,母亲积劳成疾,走完了她68年的坎坷人生,与世长辞。

  母亲离开我们已经48年了,但母亲的音容笑貌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母亲的勤劳善良、深明大义的优良品质永远让我缅怀。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