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芙蓉楼  >   悦读文字

故乡还在,灵魂可栖
——读《何以为家》

发布时间:2016-08-15 09:40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 邓 勤

  乡村是儿时母亲灶台前日夜劳碌的身影,是父亲生气时拍在我们屁股上的一巴掌,是奶奶拄着拐杖的蹒跚脚步。日出日落,时光荏苒,乡村的一切像磨刀石一样逐渐发生着或些微或显著的变化。有人说,此心安处即吾乡。可是在纷繁复杂的现代城市丛林,我们那颗疲累不堪的心灵真的能够泰然处之吗?

  只有曾经的乡村,才是绝大多数根在农村的人回望生命的故乡,是我们灵魂的栖息地,这是乡土中国的必然。小河淌水是乡村,牛鸣马嘶也是乡村。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灵魂的村庄,是《诗经》里的河之洲,是杜甫诗里的茅屋,是陶渊明诗里的田园,是孟浩然《过故人庄》里的田家,是余光中诗里的乡愁。可是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裹挟式发展,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乡村已经物是人非,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作家航月生于新疆哈密,成长和生活在深圳,对于城市、村庄的亲身经历和感受,颇具张力和暖色情怀。她把离开家乡后在城市的路途中,重识的故乡、游历的村庄、相遇相知的他乡人整理成这本纪实的乡村散文集《何以为家》。在书中,她以大写意的泼墨笔法或者细致入微的工笔技法,描述南北乡村的独特气韵,带我们重回乡村,重觅内心久远的味道、颜色、历史,以及村庄厚重的乡土文化和我们赖以生存的生命元素。让我们在闲暇之余,找到内心的些许安慰。

  本书包括“我回望中的草原”等四辑,收录了四十七篇文章长短不一的文章。作为一个靠笔杆子从乡村走出来的资深媒体人,航月始终关注着中国农村、农民和农业。航月说,“那些农民有意无意地在我的生活中出现,看着他们,就像看着我的影子,像我的过去,像我生命中的合体。我会微笑着对他们点点头,并且意味深长地多看几眼。”作者认为留守儿童是乡村的卫士,是我们悲壮地还乡、让灵魂回归的理由。对于数千万留守儿童的命运,从航月的字里行间我们能深切地感受到一种焦虑。他们将来何去何从,从某种程度上说将左右中国的历史进程。

  在本书中既可以看到新疆草原牧民的生活,譬如在《住在灵魂里的村中》一文中,作者写道“风从四面的戈壁上卷着雪沫、卷着松树的针叶、卷着烟囱里的牛粪味,从城市的房顶吹来,吹进你的嘴里、脖子里、眼睛里、靴子里、棉袄里,这是冬天的巴里坤。”作者用一连串排比句,将巴里坤冬天的粗犷一股脑儿呈现在我们面前,让人犹如身临其境,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牧民生活的艰难。也可以看到南方乡村的柔美恬淡,譬如在《青砖黛瓦背后的宏村》中,作者写道:“世居在这里的人们总是安静地守在自己的家园里,享受宁静与安详,连深巷里的猫都懒洋洋地睡在中午的阳光下,全然不顾游客的光顾。”宏村这份安宁与祥和,不正是我们苦苦追求的灵魂家园吗?

  故乡还在,灵魂可栖。作为远离家乡在外漂泊的一代人之一,航月以其情感充沛的文字记述了她的家乡、家乡外的城市以及漂泊中遇到的人与事,从忧伤的逃离到悲壮地还乡,牵引出了每一个他乡人渴望回归家乡的情感共鸣。回归家乡,不仅是一种可能,更是一种需要。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