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芙蓉楼  >   翻阅镇江

吴昌硕诗歌咏镇江

发布时间:2016-08-11 09:44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文/窦长源

  吴昌硕(1844年-1927年),浙江安吉人,“天下第一印社”西泠印社首任社长,苏州吴门画派创始人之一。其诗书画印“四绝”,诗通李杜,书出石鼓,画师任颐,印宗秦汉,系现代文坛大儒,艺坛巨星。

  吴昌硕毕生艺术生涯主要活动在江浙沪一带,以文交友,以艺会友,古城镇江是他必往之地。

  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吴昌硕印谱》刊登吴昌硕平生篆刻作品2000余方(含边款)。笔者对此印谱曾多年多次研读过。近年,当我再次阅读时,意外发现“安吉吴俊章”一印的边款里有“京口”两字,定神细读,竟然是吴昌硕歌咏镇江风情的三首诗文,经查核,这方印系吴昌硕37岁盛年之作,距今130多年,鲜为人知。

  文人写诗一般多用笔墨,把诗词歌赋留于纸上,可让众人传咏。吴昌硕写诗既有笔墨诗迹,也有金石诗迹。金石诗迹是用钢刀刻于印石边款上,从边款里阅读诗文,也可将边款拓印永久留存,此为篆刻家的约定俗成。篆刻边款形式多样,内容各异,或记事述因,或抒情铭志,或勒诗镌文,不拘一格。笔者有幸在吴昌硕印迹边款里读到了他歌咏镇江的三首诗,实乃机遇难得。

  “安吉吴俊章”系吴昌硕私印,三面款。主边款刻诗一首,并纪年署名。另两面边款刻诗两首,为后加补刻。

  主款诗为:“京口月明船不譁,大江东去天无涯。便须挂席翦沧海,击楫和以铜琵琶。”下款“庚辰作于京口 昌硕”,诗文及创作年代、地址和作者交代得真实确切。据查,“庚辰”为清光绪六年,即公元1880年。此诗引经据典,慷慨激昂,意境深远。短短四句,千锤百炼,既咏镇江之美,又抒胸中鸿志,读之感慨万千。    

  “京口月明船不譁”。“月明”是人们的一种美好期盼,“京口月明”是对美丽镇江的赞誉。皓月当空,万籁俱寂,连航行在江中的船也是那么宁静安然,唯有轻轻的划桨声和哗哗的水流声。“譁”即哗,象声词。

  “大江东去天无涯”。滚滚扬子江,江水东流,水天一色,无边无际。形容祖国山河辽阔壮丽,京口江城气势磅礴。“大江东去”引用北宋词人苏东坡《赤壁怀古》开篇句。

  后两句“便须挂席翦沧海,击楫和以铜琵琶”,则借景抒怀,以情言志:人之奋发,当与困难作斗;欲达彼岸,当与沧海作斗。快去扬帆远航搏击大海吧,不达彼岸誓不罢休。你的壮举,铿锵铜琶为你助威,关东大汉为你呐喊。“击楫”典出“击楫中流”:东晋时,北方土地被地方势力割据,大将军祖逖带兵北伐。船到中流,他“击楫”发誓扫平中原,不达目的就死在江里。“铜琵琶”典出南宋俞文豹《吹剑录》: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卓板,唱‘大江东去’。”意指柳永(七)词娇婉细腻,苏轼词豪情万丈。“席”即帆,“翦”同剪,“翦沧海”意为搏击沧海。

  吴昌硕这首激情豪迈的诗作,多处出现苏东坡的影痕。究其创作心态,或许是他在《润州诗抄》里重温了苏轼的旷世之词《金山月夜》,或许是他在江天禅寺里亲手抚摸过镇寺之宝“东坡玉带”,为此而肃然起敬,即景即情诗兴大发,给镇江留下了不朽之作。

  后面边款的两首诗,一首“丹阳道中”,一首无题,下款“时十月十五日還吴下又刻”,无年款,推定为同年1880年深秋,吴昌硕自镇江返回吴苏后,对出游镇江的一段趣味性花絮加以补记,刻于印章的另外两侧。两首诗均写景写情,情景交融,意境高远。    

  其一《丹阳道中》,诗曰:“三百里程争一日,望亭亭野接丹阳。云沈水国天何远,秋入芦花气乍凉。失路几惊穷鸟叹,踏车休笑老牛僵。河鱼香稻纷纷饱,输尔南归雁数行。”    

  此诗描写吴昌硕出游镇江,乘畜力车奔波于吴中古道,途经望亭、丹阳,沿途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既咏江南水国稻香鱼肥之富庶,也写云沉、芦花、气凉、南归雁之秋色秋景,又叹迷途失路、老牛僵之不快,写景写物写心态,叙事抒情,读之妙趣横生。河鱼饱食怡然自乐,大雁南归自由飞翔,丹阳道中苦苦赶路的“我”,自叹不如,一个“输”字,把自己引入困惑。经受失路几惊、人困牛乏的窘境之后,“我”逐渐从迷途中清醒,穷嘴的鸟儿不要叹息,又一个“笑”字,让“我”从困惑中解脱。

  其二无题,诗曰:“竹里西风搜破屋,无眠定坐镫前卜。谁家马磨声隆隆,大儿小儿俱睡熟。”

  此诗语言朴实无华,情景真切感人。写他在途中借宿于某地破屋中,油灯之下苦思冥想,思绪万千,难以入眠。屋外西风阵阵,竹影摇曳,马磨声声隆,孩童酣酣睡。全诗乍读起来似乎有点苍凉感,细细品味,客观真实,历代鸿儒饱学之士,有多少人仕途平坦,不经风雨坎坷。何况那时的吴昌硕刚刚迈入旺年,正在为艺术仕途打拼,有此境遇纯属必然,抒此情感亦当自然。再者,诗人眼中的一竹一屋一灯,耳中的风声马磨声睡呼声,细致入微地融于笔端,刻画得淋漓尽致,读之朗朗上口,评之妙笔生花,思之趣味无穷,真谛也。“镫”同灯。

  吴昌硕歌咏镇江的三首诗,就发现而言来之不易,就诗意而论难能可贵。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