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芙蓉楼  >   情调生活

京畿路高坡

发布时间:2016-07-05 10:00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文/吴炳辉

  外地碰到一位老先生,他用浓重的吴语说:“哎哟,大西路热闹得来,连着大西路的京畿路有一个大高坡!”老先生是六十多年前到的镇江。

  后来看到台湾唐鲁孙先生回忆系列之《故园情》,其中有一篇《人力车和三轮车的沧桑》,说到镇江京畿路,关于高坡更是浓墨重彩:“民国十六年,江苏省会镇江代步工具,新旧都有,有二人抬的轿子,也有人力车。从火车站到市内要经过的京畿岭,是一个漫长的高坡,下坡时车夫两手紧握车簸箕下面的两只车撑子,让车的轴轮当中心支柱,车夫乘客俱悬空,迅若奔马,直冲而下。车夫双脚就像蜻蜓点水,每隔三五丈远才点地一下,以便减缓速度,调整方向。这种凌虚御风、悬泉飞瀑的滋味,一个控制不佳,不是人仰马翻,就是上不着天,下不着地,高打天秤。”唐先生一生足迹遍海内,交游极广,高坡显然给他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京畿路之所以有这样的高坡,因为路是建在京畿岭上。1908年京沪铁路通车时,前往车站或下车进城的行旅均要翻越荒僻的京畿岭,李明先生回忆他父亲的文章《先君李竞成事迹概述》说:“原有旧路,等于山冈,坡度陡峻,不但车马经过,异常危险,即人行亦感困难”,时值民国初建,镇江卫戍司令官李竞成邀请镇江商会陆小波、袁耀楣等人,筹措经费筑路,最后连同李竞成薪金收入亦捐献在内,修了京畿岭到火车站的石子大马路。由此行人再也不用沿南马路、铁路边路折城外的武宁街进西城门绕大圈子入城。这条石子大马路虽然仍有一个高坡,但路面又宽又平,和陡峻、绕大圈子相比,便捷多多。

  我到镇江是一九五九年,第一次走出镇江火车站,乘上2路公交车到大市口,经过京畿路,人坐在公交车上,并没有爬坡的感觉,新奇的是路旁边店家的招牌近在咫尺,二楼的木格子窗户伸手可及,至今仍在眼前。

  那之后不久,一个朋友从外地调到镇江,临时在广肇公所租了一小间厢房,我每次去都要路过京畿路。二人抬的轿子和人力车早已绝迹,但运货的马车,一匹马或两匹马拉着的大车,在平坦的马路上得得得地跑得欢,到了京畿路,坐在车架上的车夫,神情就凝重起来,上坡时,挥着马鞭,让马匹加劲;下坡时,紧拉着缰绳,控制着下坡的速度。

  那时,小板车还是普遍的运输工具。一辆加长的小板车能装一吨以至更多的货物,车上砖瓦、水泥、钢材码得高高的,一般情况就是一个人拖,在京畿路上坡时,拖小板车的搬运工整个身体向前倾斜,滴着汗水的面孔几乎碰到路面。经常是一个搬运站的小板车结队而来,上坡时团结合作,几个搬运工推的推,拉的拉,合力将一部部重载的小板车拖上坡顶。下坡时各人驾着自己的车子,就和以前拉人力车的车夫一样“双脚就像蜻蜓点水,每隔三五丈远才点地一下,以便减缓速度,调整方向。”因为小板车连带货物比黄包车重得多,冲力更大,驾驭的风险倍增。一队小板车有十多部,结伴一泻而下,后面铁板和路面摩擦的声音震天价响遍京畿路。

  现在,轿子、黄包车、马车、小板车都看不到了,弯腰蹬自行车上坡的人也很少,呼啸而过的是汽车、电动车,还有,就是悠闲徜徉的游客。高坡犹在,但再不会让人惊心动魄了。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