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芙蓉楼  >   情调生活

篁岭笔记

发布时间:2016-05-17 07:50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 未 必

  一直想去婺源。十多年了,总被这唤作梦里老家的地方牵萦着,似乎每年都有打算,进发的腿也不知抬了多少回。因着这事那事,终是未能成行。有时想,放不下这事那事,不若不去,去了亦是负担。婺源的美景妙境,应是纯粹而轻松地走进。

  朋友说,心动不如行动,既然想去,说走就走。是的,为着向往的地方,何不冲动一下,来一次毫不犹豫挎起背包就出发的旅行。

  约好。一部越野,三两朋友。4月中旬的周末,直奔地处婺源东部的世界最美村落——篁岭。

  篁岭古老亦年轻。古老,村落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悠悠时空,演变着岁月沧桑,见证着风云变幻。年轻,2009年进行保护开发,凤凰涅槃,古村焕发新的生命,成为举世闻名的乡村旅游目的地。走进篁岭,但见百余栋古徽州民居在海拔五百米的山坡上错落有致地分布着,形成一种楼中有楼、鳞次栉比的布达拉宫式的奇景,整个村落宛若嵌在山崖上一般,从远处看,恰似吴观中的一幅写意画。青山绿水环抱着篁岭,上山的小道蜿蜒着,掩映在树丛中,不细心的人很难识别,深山藏着古村。

  我们去时,已不是游玩的旺季。导游说,前些日子,万亩梯田,花海怒放,蔚为壮观,游客蜂拥而至,每天有两三万人,争睹这独特的风景,你们错过花期了。导游替我们惋惜。

  我们原本就不为着油菜花而来,也是有意避开赏花时节的。所谓旅游旺季,我们以为就是接踵比肩,旺了人气,煞了风景。

  我们在濛濛细雨中品味着篁岭,如品一壶上好的茶,味道愈来愈好。梯田里丛丛油菜已开始结籽;灿烂的黄花华丽转身,变为寂静的青色,正努力孕育着饱满的果实。因是雨天,篁岭独有的晒秋景象自然不见,我们只能想象,想象着伸出各家阁楼的一排排木杆,想象着木杆上摆放的连排成片的大圆竹匾,想象着竹匾里晾晒的五颜六色,想象着山民们的殷实而幸福的生活……

  梯田花海、晒秋人家。篁岭这两大胜景,因时令、气候之故,我们眼福未饱,然雨中的篁岭,却有着另外的视野,别样的感受。

  

  水口、水口林

  在古徽州,大凡百年以上的村庄,都有经过精心规划设计的水口。祠堂、庙宇、水口,构成村落文化的三大要素。

  “水口者,一方众水所总出处也”。水口建在村庄的入口,距村内房屋百米远,入水口,即进入该村界地。有水口,必有水口林,水口林木只能栽种不可砍伐,这一村规民约,代代恪守,使得村落的水口树种丰富,林木繁茂,古朴幽静,形成独特水口风景。

  篁岭的水口、水口林正是徽派的典型代表。数百年来,她护佑着村庄的平安,恩泽着一方百姓。青山、翠竹、千年古樟树,溪水、飞鸟、百岁红豆杉。我们走近水口,如入世外桃源。不禁感叹:如此风水宝地,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见?

  水口神圣、神秘,雨中又显几分妩媚。我们从她身边走过,带着尊重,怀着敬畏。有风吹过,水口林里漱漱声响,似在讲述着远古的故事。

  水口是篁岭的根,水口林是篁岭人的魂。

  不知多少篁岭人,在此处,与村庄、家人含泪辞别,走出深山,去求功名富贵。

  又有多少篁岭人,漂泊数年,最终还是回到这里,叶落归根。

  其实,水口,还有水口林,就是乡愁。

  

  五桂堂

  导游说,五桂堂值得一看。我们便冒雨拾级而上。

  五桂堂建于清乾隆年间,有着精致的砖雕门楼,鱼池庭院,前堂后厅,左右厢房,屋内木雕大气而绝美,是徽派建筑的典型官宅。

  房屋先祖生有五子,在院内栽植五株桂树,希冀五子“枝繁叶茂”,故名“五桂堂”。

  如今老屋依在,桂树不见。当年仲秋时节绽芳吐芬的桂树去哪儿了?枯了?迁了?导游没说,我们也没深究。溪水绕着五桂堂汩汩流淌,欢快地向着山下委蛇而去。岁月流淌了。时光流淌了。桂树也流淌了。流向了远方,流向了未来。

  五桂堂的窗户很有意味,抑或说是艺术。高大宽阔的粉墙,五扇砖窗均匀布局,砖窗既窄又小,呈着不同形状。窗户窄小,为防盗之需,各自图案,却有寓意。竹形的,意为竹报平安节节高。桃形的,喻为多福多寿。瓶状的,寓为平安平静。树叶状的,表示叶落为根。葫芦形的,取之谐音“福禄”,求的是多子多福、子孙满堂。

  人类总是追求美好。窄小的粉墙之窗,寄托着篁岭人的心愿。

  低调、内敛、不事张扬。五桂堂的建筑风格,显艺术,亦显思想,地道的儒家理念。

  

  女子写作营

  篁岭确实风景迷人。雨中的篁岭更是风情万种。雨忽大忽小、忽疏忽密,云或聚或散、或卷或舒,山水不断变化着,挂在半山腰上的粉墙黛瓦,时而烟雨朦胧,时而清新亮丽。

  景物总是有些世俗,过于高雅,恐怕和者寥寥。

  难以想象,在篁岭,竟有一座“三清女子文学研究会写作营”,且处于闹市,周围商铺林立,对面就是“查记酒坊”。

  写作营不大,几十平方米,上有一层阁楼,屋内四周的书架上摆满了书籍、杂志、报纸,又似一个书屋。屋内一位女生,大约二十多岁,一袭白裙,长发披肩,正专注地对着电脑,敲打着键盘。见我们进来,她微微一笑,很甜,算是打了招呼。

  女生姓林,外地人,爱好文学,现在是写作营的营员。她来篁岭已有半年,雨天读书,晴天采风,傍晚写作,生活很是充实。

  室雅何须大。这个不大的写作营,全国作协主席来过,大导演冯小刚来过,有着文学梦的青年女子从全国各地汇聚于此,在这里听课、交流、写作。

  女子写作营,篁岭最美的花。这朵花洁净、优雅、气质不凡。她是悄然开放的文学花。诗歌、散文,还有梦想,从这里飞翔。

  因她,篁岭有了书卷气;因她,篁岭有了品味。

  

  樟缘农庄

  中午时分,我们告别篁岭。下山,十分钟车程,来到樟缘生态农庄。

  农庄原先是个老油坊。两年前,初中未毕业就外出闯荡的游志云回到家乡,将其改建为可餐可饮、可观可感的生态农庄。

  农庄取名“樟缘”,定是与樟树有关。果然,农庄内有一株800年的古樟,树高13米,胸径2.5米,冠幅2亩左右。枝干横斜参差,苍劲雄浑,叶片密密层层,披青展翠。

  游志云说,古樟有灵气,靠着大树保平安。

  农庄里陈列着一些老的物件,缝纫机、照相机、自行车、收音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三转一响”,这里皆有。让人一看就有了回忆,如看小说,很快进入了怀旧章节。

  当年榨油的水车仍在转动,只是转得有些吃力,咔咔吱吱的声响,似乎在说它已年老。

  一张1973年8月14日出版的江西日报,压在玻璃板下,颜色发黄,大家争相一阅,新鲜地读着旧闻。

  山涧流下的溪水,从农庄中央穿过,昼夜不息。游志云富有创意,将茶室建在溪水之上,以厚实玻璃作地面,人在上面品茶,水从脚下流过,看看风景,聊聊天,甚是惬意。

  游志云有故事。饭后,我们在茶室内,其实是在古樟下、在溪水上,一边听雨,一边品茶,一边听他讲那过去的事。

  他十六岁出走,四十岁回乡,在外闯荡二十多年,为了挣钱,什么活都干过,曾经一度身无分文,穷途潦倒,过了几天要饭的日子。

  他说,在外这么多年,没挣到什么钱,但有一笔很大的财富,就是经历,特别是常人没有经历过的经历。

  经历是财富。我们记住了樟缘农庄,记住了游志云。

  去过篁岭的人无数,写篁岭的人不多,大都是走走看看。看过之后,能用文字描绘感慨一番,总是一件好事。文字记录着古老而美丽的篁岭,篁岭的古老和美丽,又不断吸引着文人墨客,生发出新的更多的文字。

  篁岭的魅力平添了文字的魅力,文字的魅力渲染了篁岭的魅力。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