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芙蓉楼  >   情调生活

沙腰河,故乡的母亲河

发布时间:2016-03-22 08:06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文/贻谷堂

  沙腰河是东乡的一条河流,它的源头在“豁子口”,史官称之为“山北港”。东乡河道沧海桑田,如今已没有多少人会记住这原始而古老的名字,但史书铭记在册。

  沙腰河从山北港流过袁家洲便是姜家桥。据《大路镇志》记载,“传说从前东西两岸姜姓不睦,河西姜姓在河上建起石桥,不让河东姜姓在桥下行船。河东姜姓赌气在村南挖开一条大河直通长江,专供河东姜姓行船。姜姓在清代全部迁出,东西两岸均以田姓为主,仍保留原村名。”《柳湖田氏家谱》则告诉后人,明洪武初年获武进士的田显三,晚年从福建海防前沿告老回乡,安居于此。

  沙腰河,弯弯曲曲几十里,乡人称作九曲十八弯,两旁的沟渠支流也曾有二十多条。早年的沙腰河,“河面较宽,且江河直接相连,可以通航。清代乾隆年间该河沿岸的武家桥、孙家桥、洪家桥均为通航码头。”也许正是这便捷的水运,我的祖先卸下肩头的箩筐担,停下继续前行的脚步,在此落脚谋生,不断发展成一个百多户人家的村落——田家桥。两年前,沙腰河西沿逐一排开的乐善堂、树德堂、余庆堂、贻谷堂四座大宅院还在,都是田姓祖产,足见当年的富足与安宁。被专家们称为“镇江古建筑雕饰中极为少见的优秀作品”的“萧宅”,就矗立在与田家桥一河之隔的萧家村,高大门罩下的一块“五福捧寿” 图,方圆几十里独一无二。

  河水弯弯向南流,辛亥革命的英豪李竟成就出生在沙腰河畔的“小桥头”。 滨河而落的村子虽小,却没能阻挡前辈的雄心壮志。为了纪念他的伟绩,镇江城曾命名了一条“竟成路”,就是后来的“京畿路”。中国史学大师、小港村的郭圣铭先生,年少时也总喜欢越过淙淙的河水,向着大山寻找僻静的读书处。

  悠然岁月,沿河故事,不知有多少。

  沙腰河,“东滨大江,西傍群山”,时常遭受江潮与山洪的袭击。早年的沙腰河通连长江,河堤即江港堤。“因年代久远,岸坡侵蚀,江潮挟沙沉淀,河床逐渐淤浅,灌排不畅”,江潮漫溢经常发生。两岸依然经常遭受水灾。1954年“豁子口”建闸,沙腰河免除江潮来袭的同时,也完成了“航运”使命。

  1959年,河水两岸人民在疏浚沙腰河时,让其在“田家桥”附近改道,新辟河道,河水直接从“新港”入江,第二年在新河道上建闸,即“大路闸”。若干年后,大路境内的沙腰河段再次裁弯取直拓宽浚深。

  虽然我没见过沙腰河上的“浆影”,也未听过沙腰河上的“橹声”, 但曾饮着那河水度过一段难忘的青葱岁月。那时沙腰河“古道”里的水从门前流淌,能见到村里的父老乡亲在河边洗涤忙碌的身影,能听到老宅里的父老乡亲在河边用那特有的“东乡话”叙述着各自的“家长里短”。

  待到“黄明”时节,登上圌山之巅,放眼东眺,浓绿的麦苗与淡黄的菜花相互交错在广袤的田野上,黛灰色的宅院小屋掩映在青色的树梢之下,远处那白缎般的大江飘落在天边,好似呵护着这一切。

  沙腰河,故乡的母亲河!沿河两岸的肥田沃土、婆娑树影,与含蓄内敛却深藏众多雕花技艺的民居宅院交相辉映,不知有多少文化精粹、历史传说令人神往!但愿现代人在城市化的浪潮中,能给后人留下一些祖先的文化印迹。

  根深叶茂,文化亦然!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