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芙蓉楼  >   情调生活

这里曾经流过一条关河

发布时间:2016-03-22 08:06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文/陈效麟

  老宅后院,半坍塌的土墙外,有一道我们称之为河坎子的土坡。坡下,就是镇江地方志上小小有点名气的关河。我的童年时代称它是“河”,其实它只是没了头,断了尾,中间又被中山路拦腰砍了,残留下来的一段罢了。

  那时,这段关河南起网巾桥畔,缓缓向北穿过千秋桥,扭身一转,朝西,向万古一人巷的方向流去,至四牌楼菜场处,便被填没。

  与其他江南城镇的小河一样,两街夹一水。关河东侧是因“京口画楼三百所,第一新楼名喜雨”这句诗而得名的第一楼街;西边是与古城“三山五岭”之一的骆驼岭成“T”字形相交的中街。

  历史上关河两岸风光秀丽。我小时候所见的这段关河,仍旧可以领略一二。

  无论是莺飞草长的春天,或是蝉鸣雀噪的夏日,还是凉风习习的金秋,茶余饭后,负手踱步,徜徉于河边小径,你能见萋萋芳草轻柔地搔拂脚面。抬头仰望,便是广宇浩瀚,蓝天白云。关河的水绿茵茵,碧澄澄,阳光下微风吹过,跳跃着无数光点。

  中街一侧的几间平房,前面堂屋砖砌临街,后面卧室木板搭建,柱脚立于水中,一溜边的木格长窗,迎风敞开。没有月光的夜晚,窗内的灯光映照在河水上,波动影不动。再往前的河边,散布着几间小屋。听大人们讲,小屋主人是由苏北逃荒过来的。他们在这里用关河的水开垦浇地,得了菜挑到五条街,卖个好价。菜花开放的季节,素有“五条街挤不开”之称的闹市区,竟也会呈现出田园的画面。这些小屋的菜田一直延伸到千秋桥。

  关河的东岸又是另一番景象。高高的河坎上,是老镇江鲍、孙、蒋、陈等几户的宅院,高高的院墙用青砖依势砌成。这些人家院内种的枇杷、桃、杏、榆、柳,年深日久,耐不住空庭寂寞,老干虬枝便越墙而去。有一户人家的院墙上头,满满当当地披拂着蔷薇。开花季节,煞是好看。印象最深的是《横秋堂》的蒋家。我的祖母是他家姑太太,小时候经常去他家玩。满院翠竹,根根高出院墙,在斜风细雨的日子里,竹枝摇曳似窃窃私语,恍如进入潇湘之境。

  这些院墙外的土坎上,长着柳树、榆树。柳树柔嫩的枝条,低垂披拂,入水摇曳,溢起一圈圈涟漪。清晨,鹤发童颜的老者,把鸟笼挂在树上。悠闲地点烟,逗鸟。傍晚,常有些不归家的小顽皮,背着书包,爬到树上逮知了,捉“金妈妈”。

  从这里再向前,不远处,就是因“万岁楼前谁唱月,千秋桥上闻吹箫”诗句而出名的千秋桥。数百年风风雨雨,高高的桥身,拱形弧度纹丝未动,坚挺壮实。深邃的券顶,圆润流畅,严丝合缝。桥面石缝处长出几棵瘦弱的开着小小黄花的蒲公英和些许扒根草;桥洞外壁爬了一些野生藤蔓,桥洞壁上长了层青绿色的青苔。父亲告诉我,桥前原先还有座高大壮观的牌坊。我寻找踪迹时,只见到一长一短的两根石柱,静卧在荒草之中。

  这桥及其周边,白天行人寥寥,一到傍晚就热闹起来了。三三两两的媳妇、姑娘,披着金色的夕阳,裤脚卷得高高,一边用棒槌噼噼啪啪地捶洗衣物,一边叽叽喳喳聊着家长里短。对岸菜地浇水的男人,有时也隔河聊上几句。最靓丽的风景线,要属位于千秋桥边戏剧学校的男女学生了。每到这时,他们上着紧身衣,下穿灯笼裤,来到这里,把腿搁在桥栏杆上练功,引颈长啸地吊嗓子,“锵锵锵”地哼着板眼,练习走台步……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地面上的关河、千秋桥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记忆中的关河,千秋桥也已逐渐模糊淡去。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