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芙蓉楼  >   人物风采

情倾楷书成高手 书为心画展魅力
——记“兰亭奖”获得者于铭洪和他的楷书艺术

发布时间:2016-03-14 08:14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王禹偁《村行》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三国诸葛亮《诫子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陆游《游山西村》  莫叹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徐玑《春日游张提举园池》   西野芳菲路,春风正可寻。山城依曲渚,古渡入修林。长日多飞絮,游人爱绿阴。晚来歌吹起,惟觉画堂深。

  张春华

  于铭洪  河北省黄骅市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河北省书法家协会楷书委员会委员、2014年度河北省书法十佳精英、河北省书画院楷书委员会主任。出版有《中国当代中青年书法名家系列——于铭洪楷书作品集》等。书法作品荣获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佳作奖三等奖,入展“丝绸之路”全国书法作品展、“祭侄文稿杯”全国书法大展、第三届“四堂杯”全国书法展等。

  河北书坛近年来脱颖而出的楷书高手于铭洪君,是一位令我敬佩的青年书法家。他以颇具个性的作品,不但赢得了“丝绸之路”全国书法作品展的最高奖,还荣获了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三等奖,用二十多次入选全国大展,近十次摘金夺银的实力,证明了他在书法创作方面的才华和发展潜力。

  最近,他送我一本《中国当代中青年书法名家系列——于铭洪楷书作品集》,收录了他以楷书精心创作的对联、中堂、手卷、条幅、斗方以及扇面。赏析集中作品,其笔下的汉字独具魅力,不仅传递出了蕴含的文化元素和艺术品格,而且使我仿佛触摸到书家的心灵,体会到他的别样情怀。

  于铭洪之所以在楷书艺术上取得如此佳绩,是他长时间积累的结果。虽然,他没有名师指点或经过专业学习,但是,凭借超乎常人的勤奋和善悟,二十多年如一日,逐渐进益。

  回首于铭洪的书艺之路,溯本寻源,就得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说起:那时刚在书法海洋上寻觅的他,对北魏造像题记以及北魏墓志尤为钟情,常常被那些具有“方笔之极轨”、桀骜不驯、宽博散逸、丰富多样的艺术特色所吸引。

  带着从经典开始、取法古人的学习理念,于铭洪开始了其必修之课——临摹。在他看来:临摹是前提,是基础,失去临摹就会失去艺术精神的根源。

  于是,主攻魏楷的他,一头扎进了《龙门二十品》、《张猛龙碑》、《张黑女墓志》、《元略墓志》、《李谋墓志》等碑中,通过反复描摹临仿,精妙融合,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风格取向。

  于铭洪深知楷书作为实用书体,有着其自身的审美体格和规矩,要想写好决非易事,若想在此领域有所突破与成就,则更是难上加难。所以,历来很多书家都把楷书当作基础,学习一段时间后就会转入其他书体的学习。

  可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执著,使他在明确了自己的学习及发展方向后,一直把清代赵之谦、康有为、于右任、李叔同以及当代的孙伯翔等碑学大家作为楷模。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审美标准的改变,当下楷书创作更重情调、情致、韵致和意境等方面的追求。为彰显个性,从朴实生动的北魏造像以及墓志中寻得意趣,于铭洪近年来又涉足了对唐楷的研习。

  唐楷作为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座高峰,可圈可点,其法度的森严已经达到了一个极致,但给当代书家的创作留下的却是相对狭小的空间。于铭洪知难而进,唐楷迥异的结字,丰富的笔意,以及多样的风格,令他格外倾心。创作中,他将魏碑的朴实、生动与唐楷的结字严谨、点画精准相糅合,用笔严谨中寓灵动,结构精整中见疏阔,意韵清朗中得虚静,形成了平和简练、古朴儒雅、自然有度的书艺风貌,突显了他对古法借鉴的精准,碑帖融汇的妥帖,用笔结字的娴熟,为当代中青年书家中眼光之独到、识见之包容、境界之开阔者。

  为了能够科学、准确、系统和深刻地及时发现自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并且能够得到解决。于铭洪极为注重书法理论的研读,并且颇有心得。

  他说,纵观历代书法理论,从执笔、用笔到谋篇布局都论及“虚”和“实”的问题。而通过实践,在书写过程中用笔的“按”、用墨的“浓”和“湿”为“实”,反之“提”、“淡”和“飞白”则为“虚”。一味的“虚”导致的只会是不端庄、不沉稳,淡然无味甚至浮躁;而过度强调“实”则会有造作之嫌。因此,要自然地把“虚”“实”之间的关系处理到恰到好处,除了要有较高的审美眼光外,还要有大量的训练积累。这种训练的开始可以多些刻意,随着艺术感觉和认识的提升,会渐渐变得习惯和自然。

  楷书创作虽然大都以“实”为根基,但如果过于“实”,容易千篇一律,单调乏味,作品的美感也将大打折扣。因此,书法创作就要像兵法中讲的那样,避实而击虚,虚实相转,克服用兵如常,才能出奇制胜。

  然而,学习书法光靠勤奋、刻苦是不够的,还必须更新观念,讲究科学的方法。一如点画作为汉字的基本元素,只有掌握了它的正确书写方法,才能打好优美的造型基础。

  体会和领悟碑帖的线条质量,甚至是通篇所蕴含的意趣,结字像不像,是其之关键所在。在于铭洪看来,只有做到形神兼备,临摹的水准才属上乘。为力求形似于原作,他每次都一笔一画的反复对照,将间架结构熟记于心。

  作为自学有成的书法家,他认为,书法艺术发展至今,许多经典碑帖出现了多种拓本或摹本传世,故初学者应尽量选择最原始的拓本临摹为佳。在他看来,只有原始的拓本,才更加接近书者当时的真实状态。因为“学习书法须深研传统,秉承古人精髓,方能窥得艺术堂奥。”他还认为,楷书应以中锋为主,侧锋为辅,行笔过程中需要注意提按和使转动作,这样的线条会更有生命力。

  我们注意到,于铭洪之所以有如此过硬的临摹本领,不仅在于他长期临池不辍,更在于他勤动脑筋,对所临碑帖的诸多细节进行揣摩。为提升学习兴趣,他还常常根据碑帖篇幅的长短进行选择。凡篇幅短的碑帖,他就通篇临习,如果是长篇的碑帖,则会选择精彩和有代表性的局部进行临习。

  二十多年学书经历中,虽然于铭洪也走过一些弯路,但他理论、实践的成功经验,无疑对初学者有着不一般的启发。

  他特别提出:创作初期,选择的书写内容最好多些临得熟的字,这样一来,可以增强自己创作的信心,创作中必须应用好临帖过程中得到的“法”,因为“法”就是规律性的、规范性的东西。除了遵循一定的规则之外,他强调,“创作时一定限度的自由发挥是体现作品个性的方式。如果个别人只会自我发挥,又不知领会传统,那是称不上创作的。”

  书为心画。书法运笔之妙,存乎一心。有感于对书法本质的理解,沉醉其中的于铭洪君,与其说是写字、创作,不如说是心性自然流淌与生命状态的真实体现。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小君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