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芙蓉楼  >   文学茶座

给中国读者传输异域营养的《译文》

发布时间:2016-01-08 07:59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 缪立新

  上世纪30年代初的上海,翻译外国文学成为一种时髦,翻译作品如“洪水泛滥”,大量的译作刊登在上海各大报刊上。但其中有不少译作选材不严、译笔粗劣,使读者不忍卒读,屡屡上当,翻译作品由此受到读者冷遇,翻译的“身价”也跟着跌落,书店老板一律不收译稿,并亮起了“不收译稿”的牌子,将译作拒之于千里之外。

  鲁迅见此十分痛心。他感到这样做无异于杜绝外洋输入的精神食粮,也无异于减杀一部分文艺工作者的力量。他对翻译表示了积极的意见:“我要求中国有许多好的翻译家。倘不能,就支持着‘硬译’。理由还在中国有许多读者层,有着并不全是骗人的东西,也许总有人会吸收一点,比一张空盘较为有益。而且我自己是向来感谢着翻译的……”

  1934年5月底的一天,茅盾与鲁迅谈及当前文坛因国民党当局采取图书审查制度,写东西比较困难。尔后又谈到《文学》连出两期外国文学专号,激发了作家的翻译热情。鲁迅认为,不能正面写文章,就用翻译来揭露时下的黑暗也行,以作借鉴。他提议:“办一个专门登载译文的杂志,提一提翻译的身价。这杂志,译品要精,质量要高,印刷也要好,要有品位。”茅盾当即表示赞同。

  相隔几日,鲁迅把想办一个杂志专登文学译文的想法告诉了黎烈文,请他一同做发起人。黎烈文欣然同意,并提议用“译文”二字,鲁迅和茅盾都表示赞成。

  1934年9月,《译文》第一期出版,这本大32开的刊物,每月一期,六期为一卷,鲁迅主编了前三期后,交由黄源接编,但实际上从翻译到编辑,以至选刊图片,全由鲁迅精心计划,连与出版者签订合同都由鲁迅去做。

  创刊号上,鲁迅、茅盾分别有三篇译作,黎烈文有两篇,另有瞿秋白一篇。鲁迅在创刊号上的《“译文”前记》中明确规定:“原料没有限制,门类也没有固定,直接从原文译,或者间接重译,本来觉得都行。只有一个条件,全是译文。”

  整期《译文》创刊号,还配备着精美绝伦、紧扣每篇文章内容的插图:由旧俄V·忒洛丕宁画的普希金像,普希金和梅里美的钢笔素描、苏联V·法曼尔斯基木刻梅里美像,苏联N·绥惠尔藉耶夫木刻的果戈理像,法国拉琼画的科佩像,以及三幅苏联和德国的木刻。

  《译文》从创刊出至1935年9月停刊,又于1936年3月复刊,出至1937年6月终刊,共出版29期。鲁迅在刊物上发表了大量译作,而且用了许多笔名,他认为“因为基础尚未稳固,不敢多拉外稿,又觉得一个笔名的译品太多也不大好。所以有时就用其他名字来发表。”创刊号上,鲁迅用许遐、茹纯、邓当世三个笔名发表了三篇译文,第二期中,又用乐雯、张禄如等笔名译了《俄罗斯的童话》等四篇。

  《译文》所翻译的作品以苏俄东欧为主,并注重翻译弱小民族的文学。在形式上,其编排与栏目均有特色,内容讲究图文并茂,又很有理论色彩,以“创作与评论并重”为其办刊宗旨。如胡风译的恩格斯给敏娜·考茨基的信,周扬译的别林斯基《论自然派》与黎烈文译的爱伦堡的《论超现实主义》。还刊登了作家论、作家的任务与作家对写作译介的文章,介绍了狄更斯、歌德、高尔基、肖洛霍夫的文学成就。捷克、波兰、匈牙利、东欧文学作品,也时常在这个刊物上与读者见面。

  为《译文》经常提供译作的还有孟十还、孙用、许天虹、傅东华、巴金、曹靖华、茅盾、唐弢等。

  由于《译文》的内容广泛,选材较严,翻译认真,在介绍外国文学方面是当时首屈一指的刊物,在读者中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在刊物一度停刊时,许多读者用了笔和舌,对《译文》进行了“凭吊”。这本“是他发动、是他主办、是他心爱的刊物”,记载了鲁迅为造就“大群的新战士”所体现的苦心。而鲁迅则把《译文》譬喻为“戈壁中的绿洲”,反映了他为中国的翻译界坚持正确斗争的信念。《译文》也确是沙漠中一块战斗的阵地。由于鲁迅的指导,《译文》通过对被压迫民族文学和俄罗斯文学的大力介绍,使人们“才明白世界上也有这么多和我们的穷苦大众同一命运的人,而有些作家正在此而呼号、而战斗。”鲁迅以自己的翻译实践,有力地回击了反动文人对翻译工作的诬蔑,清除了阻力,使进步的翻译工作者鼓起勇气,坚持斗争。

  由于《译文》在当时的影响及其重要作用,也为了纪念鲁迅的劳绩,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同名刊物《译文》,从开本、格式与图文都沿袭原《译文》的样子,同样很受读者的欢迎。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小君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