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芙蓉楼  >   金山原创佳作推荐

旧时棺材业

发布时间:2015-12-23 08:20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文/陈其福

  以此为题作文,不合常情,总觉不妥,有些唐突,甚至还有点瘆人。请各位莫慌,说的是故事,讲的是历史,且听在下慢慢道来。

  棺材者,凶器也。被人们视为不祥之物。但是,又是人生最后关头绕不开的话题。况且,在民间还有一种广为流传的雅谑:棺材和升官发财中的官财同声谐音。弄得人们有点匪夷所思,每每尴尬之余,不禁哑然失笑。

  尽管如此,人们还是普遍地认为:死人睡棺材,作为最后的归宿,尤其是太平年间,是天经地义之事。因而一脉相承,延续了几千年,直至到了上个世纪的中期,全国上下实行殡葬改革,火葬形式逐步深入人心,这才迫使棺材一物归于寂灭,遽尔作古,寿终正寝。

  棺材一物在人们的视野中早已消失,成为隔世之物。那么,且不说先秦两汉,也莫道宋元明清,单讲在古老的镇江,追溯到六七十年前,那时的棺材状况,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呢?

  首先是制作匠人的正名。

  在这方面,人们以习惯性的思维,形成了一个极大的误会。总以为棺材是木料做的,打棺材的人必定是木匠无疑。实在是一叶障目,大错特错,差之千里。

  因为棺材的俗称又叫“四块板”,看官注意,此名称非常形象。所以制作棺材的匠人,正式的雅号叫“四拼匠”。

  对于木匠而言,不管是大木、小木,还是细木,从来和四拼匠都是泾渭分明,毫不相犯。一是技艺不同,俗谓“隔行如隔山”。二是习俗之见甚深。做木匠的没得饭吃,也决不会去打棺材,而四拼匠也不肯干、也不会干木匠的生活。考虑的是世俗的忌讳。

  棺材的构件称之为四块板。主要指的是底盖和两侧的“墙子”。实际上还有前后两块“站头”,底板下面还有前后或明或暗的两块“踞 脚”,上档次的棺材在底板两侧,还饰有以柿蒂纹为底托的四个铜环。以便下葬时,方便穿绳之用。

  说来奇怪,棺材的每一扇板面,都不是平板一块。而是带有一种微向外凸的流线型的弧形翘势,状似瓦片,拼装起来以后,整体呈现出“元宝势”的外观形状。给人们的观感是:大气敦实。

  说到棺材的附属物,那是有着特殊功能的“天花板”。位于棺盖和棺腔上口之间的一块隔空板。犹如室内天花,故名。一般棺材是不具备的。“天花板”的形状,大体和棺盖顺势相向,微微凸起的弧形板。板面皆用国漆彩绘。色彩极其艳丽,浑如一幅青绿山水的国画,满目金碧辉煌,光彩夺目。所绘内容,多寓意福寿绵长。如:鹤鹿同春、松鹤遐龄等等。

  而在“天花板”的上端,镂空透雕一个硕大的古落钱图案。

  旧时,富贵之家“老”了人,不管是老太爷还是老太太。乡风习俗,作兴要和家人、亲属见上最后一面。现在的说法,叫做瞻仰遗容。尤其是孝子,更是如此。碰到孝子和主要亲属远在外地的情况,一时半会急切赶不回来,怎么办?那时,在没有冷藏条件的情况下,家人们只好采取权宜之策,先将逝者进行小殓。用生漆封口盖上“天花板”,虚掩棺盖,但不封钉。

  而孝子奔丧,总是星夜兼程,赶到家门时,莫不呼天抢地,换服成丧。第一件要事,就是透过“天花板”上的古落钱孔洞,见上亡人的最后一面,不致造成终生的遗憾。而后就是“不见棺材不落泪”的抚棺大恸。

  六七十年前镇江,棺材种类繁多,形形色色,林林总总。有以材质来分的:如阴沉木、楠木、杉木、松木等等;也有以用料多寡来分的:如:独扇(又称独睡子),三底、五底、七底的,独扇非上等名贵大料不可置办,那是真正的四块板。在下也只是口传耳闻,而无缘识见。一般情况下,以三底为上等,五底为普通,七底就比较差了。至于说到油货材、薄皮材,那也是等而下之的大路货品种了。

  所谓几“底”者,又称几“花”。“花”者,指所用整根木料的横截面,状似花纹的年轮纹路之谓耳。    ’

  制作棺材的工具,和木匠同出一门的是:斧、刨、凿、锯、钻,以及弹线用的墨斗。唯一的区别,木匠以角尺来校方,而四拼匠无需校方,故而弃角尺而不用。

  四拼匠的斧头,称之为“大斧”,读音“带富”。其功用也非常有意思。斧头的一侧刃口阔大,十分锋利,用于斫削,所谓大刀阔斧也。一侧扁平敦实有力,便于锤凿,钉钉。好的四拼匠,技艺精湛。凭的是一柄斧头打天下,练就了眼到、手到、斧到的硬功夫。挥斧时,两臂生风,呼呼有声,每根木料都是两米长,一路顺势乒乒乓乓地砍削下来,也就大致八九不离十了,而后再用细刨略为加工一下,即可成型。省时省工,神乎其神。观之,令人摇头咂舌、惊叹不已。

  不仅如此,斧头还有一种象征意义的功用。在过去的丧葬礼仪中,当空棺材抬进门时,丧家主人都要着吉服,吹鼓手奏喜乐,以行“迎财”之礼。紧跟其后的,还有用托盘捧着的,用红布缠裹的一柄斧头。意为“陡富”,以作入殓之时的封钉之用。

  至于说到棺材四块板的拼接组装,也是大有讲究。那个时代的人也有痴迷之处,把事情做到极致,俗话说就是钻牛角尖子。为了防止铁钉生锈致棺材加速朽烂,有了一种不用一钉的“蹾缝”棺材,又叫“穿缝”。也就是在每一块板料的接缝处,都用“分刨”分别趑趄成一头宽一头窄的子母扣的凹槽和凸榫。说到拼接,因为两料的结合面,都是各种程度不一的斜势面,所以显得难度较大。具体步骤:先将凸榫一块窄的一端,投准凹槽一块宽的一端。然后缓缓平行推进,手艺人谓之“穿”。将近两米长的料,推到最后,使劲往前一送。只昕清脆的“咔嗒”一声,表示“穿榫”到位,一次性成功,同时也达到了严丝合缝的效果。

  做“穿缝”的生活,皆是一等一的高手,凭的是艺高人胆大,堪称绝活之作。一般三脚猫的手艺,是绝对不敢问津的。因为作“蹾缝”的材料,皆为名贵材质,诸如楠木等等,如果搞砸了,损坏了材料,匠人就是打死了也是赔不起的。

  至于一般棺材的拼装,中间用的都是铁匠铺特制的铁钉。中间拼缝用的是两头尖的枣核钉,钉底盖、装墙子的则是扒头钉。

  棺材制成后,都要左一遍,右一遍地髹以国漆。有的寿材每年都要髹一遍漆,甚至连续十数年。直至把棺材漆得乌黑发亮,光可鉴人,扣之则清越之声如磬。当然普通的棺材也只能用代用漆掺以黑灰,刷刷而已,所以俗称为油货材。

  还有棺材头上的雕刻。都为满堂浅浮雕,阴刻线条图案。上部为灵动飘逸的华盖纹饰,下罩扁平宋体字的殁者名讳和职衔的牌位。这些都不过是枝微末节雕虫小技而已罢了。

  六七十年前,镇江的棺材行业,城里关外,大大小小的也有几十家之多。大多以堂号命名:如上河边的陈益堂、四牌楼的同和堂等等。具体的有朝阳楼处陈国权、陈国安嫡亲兄弟开的店,上河边有陈国永、陈长煊本家叔侄各开的两爿店,小码头有邵小泉开的店,四牌楼有多股合开的同和堂等等。

  和棺材相关联的几种行当:

  主持丧礼的茶酒先生,这是有文化的人,丧家必须以礼奉请。

  抬棺柩的称为“白杠班”,俗称“脚班子”。他们不是个体,而是一组人马。有四人抬、八人抬、十六人抬等,豪华的抬法又称为“独龙杠”。

  打坑、烘坑、挖土、填土的叫“土工”。

  解放以后,一九五八年实行公私合营、对私改造、组织集体化时,镇江所有的棺材店,合并成为一家,归于四牌楼同和堂处,乃用原有字号。直至后来改为螺丝木模厂,成为市手工业局辖下的企业。至此,镇江的棺材行业宣告结束,方才完全彻底地走进了历史。

  对于棺材文化而言,世俗的偏见,人们复杂的情感,难有一个正面光辉的形象。几十年的历史,昔日的繁华,早成过去。多少先人的智慧和辛劳,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湮没,怎不令人嗟叹不已。谨以此文为记。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