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芙蓉楼  >   文学茶座

创造社与《洪水》

发布时间:2015-12-18 08:14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 缪立新

  创造社是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很有声势和广泛影响的文学社团。1921年6月下旬成立于日本东京,由当时的留日学生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郁达夫、郑伯奇、田汉、王独清、穆木天、陶晶孙、徐祖正、何畏等组成。1929年2月被国民党反动派封闭。这期间,创造社在上海编印过《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洪水》、《创造月刊》、《A·11》周刊、《幻洲》周刊、《文化批判》、《流沙》半月刊、《思想月刊》、《文艺生活》周刊、《新思潮》月刊等10多种期刊。其中的《洪水》半月刊,是衔接创造社前后期的一个重要刊物,以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宣传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而引起强烈反响,它标志着该社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思想倾向和文学主张的发展。

  《洪水》于1924年8月20日创刊,起始为周刊,由周全平、郁达夫编辑。创刊前夕,郭沫若曾致函成仿吾,说:“我现在成了个彻底的马克思主义的信徒了!马克思主义在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是唯一的宝筏”。

  关于《洪水》这一刊物的名称,据郭沫若在《创造十年续篇》上写道:“杂志之所以命名为《洪水》者本是出于周全平的心裁。他这心裁,我知道得最明确,是酝酿于他在当年替某教会校对过一次《圣经》上有这种意思的话,这便是那心裁的母胎了,所以‘洪水’者洪水也,并非对人所斥为‘洪水猛兽’者之‘洪水’也。”郭沫若当时还在日本福冈为《洪水》周刊封面题字寄回国内。但周全平却认为这是郭沫若的误解,他回忆如何为这个刊物取名时说:“我们憧憬于洪水滔天,冲决一切的不可阻挡的无比威力。愿竭尽自己的绵薄微力,立图在当前在闲聊中把拟定出版的刊物命名为《洪水》的由来。”

  《洪水》周刊偏重于文艺理论批评,创刊号由泰东图书局印刷,是半张报纸折叠式的32开本。创刊号上,共有五篇文章:周全平的《撒但的工程》、郭沫若的《盲肠炎与资本主义》、倪贻德的《迷离的幻影》、周全平的《对于梁俊青的意见》、成仿吾的《通信》。

  就在《洪水》第二期即将付印时,泰东图书局老板借口发生战争拒绝印行,实际上是这个书局的后台老板对郭沫若不满,闹这一出,使得已经编好的第二期《洪水》周刊就此夭折。

  事隔一年,郭沫若等人从日本回国,与创造社同人一起筹划成立了“创造社出版部”,决定继续出版《洪水》,并改为半月刊,1925年9月,《洪水》半月刊复刊,先由光华书局发行,后由创造社出版部发行。作者大部分都是“创造社”的人,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周全平、叶灵凤、王独清、倪贻德、蒋光慈、巴金、冯乃超等人都有不少文章在刊物上发表。

  《洪水》偏重于政论和文艺理论,复刊后不久,即行开展了关于社会革命与共产主义问题的讨论。作为创造社核心人物的郭沫若,在《洪水》上连续发表了《盲肠炎与资本主义》《社会革命的时机》《穷汉的穷谈》《共产与共管》《新国家的创造》《马克思进文庙》等论文,驳斥了国家主义者对共产党和共产主义的污蔑,表明了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立场,社会主义倾向和共产主义信仰,曾得到过瞿秋白、蒋光慈等革命作家的赞同和支持。很明显,《洪水》更多注重对社会政治问题的探讨,以鲜明的立场参加当时思想理论战线的斗争。在郭沫若的带动下,该刊又发了蒋光慈、漆树芬等人的文章,让人感到了崭新的革命情绪。

  除了政论和文艺理论外,刊物还登载过郁达夫《清冷的午后》、张资平《不平衡的偶力》、倪贻德《迷离的幻影》、洪为发《他们是父子》、叶灵凤《昙花庵的春风》等小说。以及郭沫若《红瓜》、王独清《街头与案头》、穆木天《道上的话》、周全平《致梦里的友人》等诗歌散文。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创造社的一些元老和后来加入的新成员,投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积极倡导革命文学,随着形势的变化发展,《洪水》至此也就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在出版至三卷三十六期后,于1927年12月停刊。停刊号上,成仿吾代表创造社,写了一篇《<洪水>终刊感言》,向广大读者宣告:“《洪水》历程很短,然而它在创造社的进展史上是有重大意义的。《洪水》的出版,一方面扩大了我们的战斗的局面,其他方面也诱起了我们对于各种旧的恶势力的观察与批判。”

  是的,《洪水》虽然没有像其刊名一样,掀起滔天洪水,真正起到荡涤旧社会一切污浊的作用,但它毕竟还是达到了在“救亡图存的宏大潮流中,添上一朵汹涌的浪花”的目的,《洪水》这朵浪花将永远在人们的脑海中翻滚,人们不会轻易忘记它所曾起的作用。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小君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