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芙蓉楼  >   金山原创佳作推荐

写信

发布时间:2015-12-16 07:52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文/薛安明

  打我懂事起,父母亲就一直分居两地。父亲在上海工厂工作,母亲在老家扬中务农,拉扯我们弟兄三个。父母的沟通除了每年半个多月的探亲假,就是靠书信。

  母亲上过半年私塾,只识得几个繁体字,简化后的字就基本不认识了。父亲认字也会写字,他的文化知识主要来自于工厂的夜校。

  我学会写信是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因为要充当父母之间的桥梁。那是1977年。

  第一次写信时很是紧张。小桌上放着一盏煤油灯,母亲一边纳着鞋底,一边让我一字一句地写。写完后就读给她听,读了两遍,又改了几遍才算完工。信的详细内容已记不清楚,大概主要是家里柴米油盐的一些琐事。但信里末尾的嘱咐我仍记得清清楚楚:“你一人在上海不要担心,不要牵挂,自己不要节省,多保重……”

  很快父亲回信了。母亲立即停下手中的活,听我把信认真读完。那凝聚的眼神,企盼的目光,微微颤动的嘴角,至今还是那样清晰地刻在我的脑海中。

  就这样,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我在写信读信中度过,也在写信读信中长大。渐渐地我写信的水平也有了提高。到了小学毕业,母亲已用不着一字一句说了,只要大概说个意思,我就能很快把信写完,读给母亲听,得到母亲认可就寄出。当然也有出错的时候。父亲工厂是“华山路1374号”,我把“3”写得像“8”,害得邮递员跑了好几趟才找到。还有自作聪明偷懒的时候。每次写信,信的开头总是“好久不见,很是想念”;信的结尾总是“不要牵挂家里,不要节省,多保重”。有一次我就把这开头结尾省去了,读给母亲听,母亲就问这两句怎么没有?我说每次都写,这次就不写了,母亲听后很生气,坚定地叮嘱我这两句一定要写上。

  一年之中只有八月份不需要写信。因为暑假,母亲干完农活一般都要带我们弟兄去上海探望父亲。这是我们最企盼也是最开心的时光。一家人团圆,还可以和上海的小伙伴玩耍,真是幸福无比。

  快开学了,母亲照例要带着我们一起回扬中。行李除了衣服等用品,最多的是米,有时还有煤,因为家里劳动力少,口粮不够。父亲总是把我们送到十六铺码头,一直到检票登船。母亲背着沉重的行李,拽着我们的小手,随着人流挤上“东方红”大轮船。到了船舱,一放下行李,母亲就催促我们快到船廊上给父亲挥手。我们好不容易找到远处半骑在检票口柱子上的父亲,然后就拼命挥手。母亲边挥手边说着:“快回去吧,天快黑了。”明明知道父亲听不见,她还是在不停地重复着,直到船开了,父亲的身影渐渐小了,也模糊了,母亲的眼角有点湿润,可她的手还在不停地挥着……

  一回到家,母亲第一件事就是让我给父亲写信。这封信一定是一年中最长的一封信。

  1982年,我初中毕业考入师范。拿到录取通知单的那一天,母亲脸上笑意荡漾,立即让我给父亲写信。那肯定是母亲写给父亲最开心的一封信。

  到了大学,我常常夜晚静静地坐在教室里,提笔给母亲写信,却一下子不知道如何下笔。一直陪伴在母亲身边,忽然离她远去,不知道她身体可好,在家如何。蓦然眼泪代替了墨水……

  又过了几年,我们弟兄三个全都考入大学,这在乡里独一无二,母亲当然很欣慰。可是我突然想到,谁来替母亲写信呢?我们只有寒暑假、节假日才能回来。一回到家,父亲的信虽然邻居的孩子读给她听过了,她还是不放心,叫我再读一遍给她听。然后下来就是回信,回信中感觉母亲渐渐有点唠叨了,抬头看看,皱纹也渐渐爬上她的额头。听邻居讲,那段时间,母亲经常会一个人坐在家门口树下发愣,或是站在河塘边发呆,或是一人看着远方的路……

  终于,父亲退休了。他直接将上海的户口迁回老家,这样他们可以永远地在一起了。我不需要再为他们写信了,却又感觉缺少了什么。他们把各自写的信保管得很好,还时不时地翻着、看着、说着……

  父亲说这是他们的财富,我想这也是他们留给我的最大的财富。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