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芙蓉楼  >   文学茶座

《残不废月刊》小谈

发布时间:2015-11-27 08:04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 缪立新

  “荣军”即荣誉军人,是一个无特定“功劳和荣誉”指向的尊称,并非泛指所有战功有荣誉称号的退役军人。

  抗战期间,国民党军队官兵负伤合计1761335人,时人对他们的负伤问题给予了很大的关注,且认为不应该用“残废军人”一词称谓伤兵,而应“改伤兵一词,为荣誉军人”。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政部也认为“残废军人”之称谓对于军人情绪方面足致不良影响,更非崇敬抗战将士之道。1940年4月18日,特函请军政部代电全国各军政机关,将“残废”字样一律废除,改称“荣誉军人”,各伤政机关以“残废”命名者,亦改称。5月1日,又特令各伤政机关将“残废军人”字样一律改称“荣誉军人”。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荣军工作是有一定成效的,荣誉军人以及亲属烈属得到了相应的优待,其经济生活与政治地位也得到一定的保障。但在中后期还是产生了诸多问题,形势堪忧。如财政资金的不足导致优抚荣军的各项政策得不到有效落实;部分国民政府官员对于荣军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荣誉军人自身教育的缺失,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荣军工作的实效性减损。

  少数荣誉军人在生产生活得不到较好保障的情况下感到“后方冷淡”,产生了“打成残废没人关心”等不满情绪,对前途悲观失望。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47年《残不废月刊》在北平出版,是刊32开本,由荣誉军人生产事业委员会出版发行。之所以要出版这册刊物,编者是想“要对每一位荣军给以生产生活上最高度的爱护和关心,使每一位革命军人感到为人民作战残废后能得到政府和人民的衷心爱戴和终身依靠。”

  在第一卷第一期上,《残不废月刊》就明确了其用稿范围:荣军就业形式分析、荣军参加生产事业的重要意义、伤残服务事业之理论与实践、各地各种伤残善后安置办法、中外伤残事业团体之介绍、伤残心理方面研究与矫正的办法、有关伤残服务医学和科学方面的新发明、有关伤残服务的各种法令规章、新闻消息和照片等文字图片。

  刊物出版后,吸引了很多人发表文章关注荣军问题,有人阐述荣军就业的重大意义,也有人论证荣军就业的可能性,还有人为荣军就业的具体方式出谋划策。他们的主张向当时的人们揭示了荣军就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希望荣军实现自立自养,努力恢复到健全人的状态,重建自己的职业。如时任红十字会北平分会业务组组长的章琴就撰文指出,荣军从事生产劳动,创造社会财富,这“必使荣军心理能健全起来,相信自己并不是寄生和仰赖阶级”。因为“人都好胜好强,处处均想超越他人”。

  为了有针对性的培训荣军,方便用人单位选用荣军,《残不废月刊》还积极协助国民政府荣军生产事业委员会刊登启事,随刊物印送调查表,对荣军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荣誉军人的伤残种类及等级、教育程度和固有技能。根据刊物的调查结果,荣军生产事业委员会组织一些民间能工巧匠,有针对性地对荣军开展职业训练,其中雨伞制作、雕刻、竹工等培训项目的招生对象主要是双手健全或一手失去拇指的伤兵。

  《残不废月刊》还利用人物特写、新闻故事的形式,报道荣军生产自给、学习求进、兴家立业、帮助地方工作等事迹。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小君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