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芙蓉楼  >   文学茶座

“幽默闲适”的《论语》半月刊

发布时间:2015-11-20 07:59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 缪立新

  上世纪三十年代,是我国现代文学流派竞荣、风格纷呈的年代,文学期刊也层出不穷。散文领域有“幽默闲适派”“新小品文派”“抒情创新派”;诗歌领域有“新月派”“大众诗派”“现代派”等刊物。他们各具特色,自成一家,使文坛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为发展我国新文学创作作出了积极贡献。

  以林语堂为代表的作家,积极提倡小品文,提倡幽默闲适的风格,并接连创办了好几种专登幽默小品的文学刊物。《论语》即是林语堂创办的三大小品文幽默杂志(其他两种分别是《人间世》《宇宙风》)之一。其内容以散文、小品、随笔为主,文字多幽默诙谐,且常在嬉笑怒骂中道出读者的心里话,因而颇受欢迎。

  《论语》创刊于1932年9月16日。前27期由“幽默大师”林语堂主编;以后陶亢德、郁达夫、邵洵美等人先后担任过主编、主持。刊物1938年8月停刊。抗战胜利后,于1946年12月复刊,出版至1949年5月上海解放之际停刊。共出版177期。

  在《论语》创刊的“缘起”一文中,林语堂道出了命名《论语》的由来,坦然自称是假冒孔家店招牌。提出了《论语》要以“提倡幽默为目标,而杂以谐谑”。在“题辞”里也写道:“人生在世为何?还不是有时笑笑人家,有时给人家笑笑”。《论语》提倡幽默,主张闲适,就是想“在中国已有各种严肃大杂志之外,加一种不甚严肃之小刊物,调剂调剂空气而已”。我个人理解,林语堂此时创办《论语》可以说是有感而发,有意针对,他要给当时紧张、压抑的文坛吹进一股轻松、闲适、幽默的风气,给当时日益走向僵化、狭隘的散文创作注入一股新鲜活泼的血液,给严肃、压抑的言论界开辟一块自由无拘、可谈天说地的园地。

  林语堂一直是“幽默”的身体力行者,把英文“Humour”译成“幽默”就出自他手。早在1924年,他就在北京《晨报副镌》接连发表《征译散文并提倡“幽默”》和《幽默杂话》等文章,认为“中国文学史上及今日文学界的一个最大缺憾”就是不讨论、不欣赏“幽默”。

  林语堂的幽默观还来源于梅瑞狄斯的《喜剧论》、布洛的“心理距离”说、赫拉里特的《英国的喜剧作家》等,特别是大量移植英国小说家梅瑞狄斯的《喜剧论》。林语堂在向中国传输西方幽默之余,也利用西方幽默的观点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幽默素材,他认为:“在《诗经》《论语》《韩非子》里,都有一流的幽默存在。”林语堂将其早期受英国小品文与受晚清小品文的影响相结合,并以此作为基础最终确立了以幽默闲适为散文创作的观念。

  《论语》采取了多种幽默表达方式。如设置幽默专号。1932年,提倡幽默的爱尔兰戏剧家萧伯纳访问中国时,刊物立即出版了“萧伯纳游华专号”。后来,又相继出版了“西洋幽默专号”“中国幽默专号”和“鬼故事专号”等幽默专号,每一组文章的背后,都有着精彩的故事;又如开辟幽默文章专栏。大量刊登中国古代的幽默故事,增设“西洋幽默”专栏,专门刊登西文幽默典故和故事,设置“卡吞”栏目,登载中外幽默漫画;再如介绍西方幽默理论。《幽默》一文介绍了英国作家梅瑞狄斯的幽默理论,《柏格森论笑的批评》介绍了柏格森笑的原理,《马克·吐温论幽默》介绍了他的幽默观。

  《论语》是一本真正的大众刊物。创刊的第二年,社会上就出现了一批“《论语》迷”。他们把《论语》半月刊比作美食、朋友,甚至是爱人,产生了引人注目的社会效应。《论语》的编者始终以自己是“老百姓立场”自居,其中有出于商业策略的考虑,但这种策略促使它在实际中不但网罗了一大批新文学界声名赫赫的文人学者,同时也大量采用新人作品,热情鼓励读者积极参与,并根据读者的意见适时地作出调整。这种宽容和开放的姿态使《论语》极具亲和力,吸引了宋庆龄、鲁迅、郭沫若、茅盾等著名左翼人士,蔡元培、胡适、周作人、吴宓等自由派人士,以及老舍、邵洵美、俞平伯、丰子恺、华君武、谢冰莹、潘光旦、刘半农、孙伏园、张乐平等一大批新老作家的参与。

  都说林语堂主编的《论语》,模仿的是英国老牌幽默杂志《笨拙》,但就模仿水准而言,后来的中国期刊好像也再无后继者。《论语》利用它“幽默闲适”的特点,最大范围最大容量地为时人提供一个发表意见或抒情遣愁或怡情悦性的场所,它的宽容立场使它能真实具体地反映时代氛围和时人心理,为我们提供了一幅生动具体的历史画册。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小君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