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芙蓉楼  >   文学茶座

范烟桥与《珊瑚》半月刊

发布时间:2015-10-30 08:07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缪立新

  夜上海,夜上海,你是个不夜城;华灯起,车声响,歌舞升平……

  一读到上面的歌词,大多数人知道这是上世纪40年代,由金嗓子周璇轻轻浅浅吟唱的《夜上海》的歌词,但再说到歌词的创作者范烟桥,估计好多人不怎么了解。

  范烟桥,名镛,江苏吴江同里人。烟桥的字号取自宋代大词人姜白石的《过垂虹桥》其中一句:“回首烟波第四桥”。范烟桥是一位曾经红极一时的“江南才子”。小说、诗歌、小品文、电影、书画、弹词无不精通。他一生著述颇丰,著有《烟丝》《离鸾记》《唐伯虎的故事》《范烟桥说集》《中国小说史》《吴江乡土志》等。特别是他作词的《夜上海》《花好月圆》《拷红》等,由金嗓子周璇运腔使调,遏云绕梁地唱着,不知吸引了多少影迷。

  1932年7月1日,范烟桥与叶文彬在苏州观前街西257号合办了一份半月刊物,取名《珊瑚》。由上海民智书局代为发行,苏州文新印刷公司印刷。范烟桥任主编,叶文彬任发行人。

  所谓“珊瑚”,出自《山海经》:“珊瑚生海中,欲取之,先作铁网,沉水,珊瑚贯网而生,岁高一二尺,有枝无叶,形如小树,因绞网出之。”有一种古籍就叫《铁网珊瑚》,后人因此把文字比珊瑚,把收罗文字的人比作结网者,范烟桥就是这样一个在文坛上辛勤耕耘的结网者。

  《珊瑚》创刊号的封面画了一枝红珊瑚、水波和一条网在珊瑚网中的鱼,看起来缺乏创意,于是特请于右任先生题了刊名,使这本刊物的封面有了较为活泼的意味。

  因为《珊瑚》创刊的时节,正是上世纪30年代初日本并吞东三省和淞沪抗战之后,所以范烟桥在以《不惜珊瑚持与人》为题的发刊词中说《珊瑚》半月刊要达到“以美的文艺,发挥奋斗精神,激励爱国的情绪,以期达到文化救国的目的”,也算为软性的通俗文学在“国难”时期找到了合情合理的生存意义。然而,在范烟桥心里,因为时局不靖,又饱受“左派”文人的围剿,无形的压力使他有些喘不过气来。“世界上有把文化来作为侵略工具的,那么我们可以把文化来救国!但是珊瑚半月刊虽有这伟大的抱负,实际上觉得力量太微细,只好竭我们的心力,尽我们的责任……”所以这位在《珊瑚》上的“结网者”总感觉到自己是“在荆棘中前进”。

  《珊瑚》创刊号刊载除小说外,还有笔记、写真、珊瑚画报及一些小品,作者群基本上囊括了当时沪、苏的旧派文学作家,如郑逸梅、程小青、顾明道、徐卓呆等。创刊号上还刊登了《抵抗日记》《国难家仇》《纪念九一八》等抗日檄文,深受读者好评,足见范烟桥的爱国之心。

  《珊瑚》杂志的一大特色便是请各路名家为刊物题签,刊物的封面画每四期为一组,由一人负责设计,而封面题签则逐期更换,除于胡子(右任)外,如陈去病、吴湖帆、柳亚子、叶恭绰、金鹤望等都先后执笔题签,范烟桥的吴江同乡也都纷纷亮相,为刊物增色不少。和他在同川学校的老师金季鹤也经常为杂志写稿,范烟桥还不顾安危刊载柳亚子撰写的张迎春烈士的诗文,金松岑更为之题字“扬帆千里、速不求工”。

  此外,每期刊物结尾都有范烟桥先生亲自撰写的“结网者言”,这既算是刊物与读者的一个沟通平台,同时在总结每期的同时又能反馈读者提出的意见,倾力服务好读者,努力把《珊瑚》办得更好。由此可见范烟桥是一个聪明的“结网者”。

  1934年,范烟桥在《珊瑚》开辟专栏,将自己历年笔记整理成的《茶烟歇》专集在刊物上陆续刊载。《茶烟歇》中的“烟”取自范烟桥号中一字,另外“烟”是范烟桥的一大嗜好,再则“烟”带有消遣休闲意味。另外,《珊瑚》半月刊出过一期《陈佩忍先生专号》,是研究陈去病的很有用的资料。每期《珊瑚》特意推出一位当时诗人的诗词近作,也算是这本杂志的一个特点了。

  《珊瑚》半月刊于1934年6月终刊,正好首尾两年,共出版48期。刊物除了在国内发行外,还发行到了日本、朝鲜、缅甸、泰国等地。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小君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