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芙蓉楼  >   文学茶座

文学史上非一般的《一般》

发布时间:2015-10-16 08:06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 缪立新
  《一般》1月号
  《一般》12月号

  “一般”是一册期刊的名字,估计不亲眼见到,大家很难相信。刊名取《一般》,但刊登的文章却并非一般,在文学史上更是一本非一般的刊物。

  1925年创立的上海江湾立达学园,是上海教育史上的一个异数。这个由匡互生、丰子恺、朱光潜等趣味相投志愿相同的人,共同创办的中学,不叫中学而称“学园”,意即是做学问不论年龄大小而重在做人。为什么要以“立达”命名,丰子恺说:“‘立达’两字,是取《论语》中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个意思。”它要求先要学做人,再学本领,这样才能人格独立,将来为国家与社会做事情,至于什么阶段毕业则并不讲究。

  1926年3月,立达学园教员成立了立达学会,会员有刘大白、丰子恺、夏丏尊、陈望道、周建人、郑振铎、方光焘、周予同、夏衍、关良、朱自清、朱光潜、黎锦晖、叶圣陶、胡愈之、李石岑等。同年9月,学会出版了刊名叫《一般》的刊物。主干(主编)前期是语言学家方光焘,后期夏丏尊。1929年12月停刊。

  《一般》,是一本综合性文学刊物。因“以一般的人,说一般的话,给一般人看”,故取此刊名。该刊设有论文、小说、介绍与批评、特载、笔记、游记等栏目。撰稿人绝大部分为立达学会会员;丰子恺作为杂志的美编,担任全部美术装帧设计工作,每期扉页都有他一幅风格独特、情趣盎然的漫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的空白处,也有他的题头画和补白式的小漫画,使得杂志弹眼落睛,透气不沉闷。丰子恺又是散文高手,偶尔也在《一般》登台亮相,清新隽永的文字,别有一番韵味。

  《一般》的主要内容为文学和时事政治,文学部分占篇幅较多,有文艺理论、文学创作和文艺评论等,还有音乐、绘画方面的研究论述及短篇小说、诗歌、散文的创作理论和提高外国文学著作翻译水平的研究。

  说《一般》杂志一般,真的很一般。它是一份面向一般人 (当然也包括中学生)的同人杂志或学人杂志,基本作者都是立达学会会员。创刊号上的发刊词是一段对话,写得通俗、亲切、自然,像拉家常一样。

  说不一般,它的作者可谓群贤毕至,星光灿烂。如第一期上刊登的小说就有叶圣陶的《遗腹子》,夏丏尊的《长闲》,孙福熙的《不死》,还有周建人等人写的文章。此后,茅盾、郁达夫、章克标、胡愈之、朱自清、黎锦晖、刘薰宇、方光焘、郑振铎、许钦文、丰子恺、夏衍、钟敬文、巴金、赵景深、杜衡、黎烈文、魏肇基等,均有作品在《一般》上发表。当时已去英国留学的朱光潜坚持为《一般》写稿,他以书信方式,结合文艺、美学、哲学、道德、政治等,给青年谈论修养,指点迷津,深受青年欢迎。后来,开明书店将这一组十二封信结集出版,这就是时至今日仍然畅销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一般》没有辜负一般人的期望。无论文章的质量、插图、装帧,都堪称上乘,即便是补白,长文章空出来的部分,设计上用长方形的框子框起来,或放小诗,或登短文,也蛮像样的。写补白的也绝非等闲之辈,如有一段时间,戏剧家赵景深的补白尤多。即使是它的一篇篇编辑后记,按现在的说法,就是一篇篇带着小资情调文字优美的散文。

  心系一般的读者,追求不一般的品质。恰如《一般》杂志的编者于“后记”所云:“起初是人拼命地要办杂志,后来杂志要办得人拼命。”

  凭着这种对读者负责的“拼命”精神,像滚雪球一样,《一般》杂志从不为人知,到打开了销路,国内发行远达边陲新疆内蒙古,国外销往日本朝鲜及欧美。“天下谁人不识君”?对此,编者也在“后记”里表达了谢意:“本刊继续出版后,销数激增。同人等深深感谢同情的读者诸君,此后当更努力以符雅望。”

  这份刊物虽则“一般”,但在文学史上却是本实非一般的刊物。封面朴素大方,刊名十分平凡,然而只要认真读一读,读者就会渐渐感到它的分量。现在想想,不得不佩服,一个占地二、三十亩的立达学园,竟然聚集了这么多的文化精英,办出了一流的杂志。尽管只存在三年多,但影响深远。

  《一般》,还真的不一般。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小君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