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芙蓉楼  >   文学茶座

趣谈古人纳凉诗

发布时间:2015-08-07 08:34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 潘春华

  在炎炎夏日,纳凉,是一种悠闲,一种情趣,一种享受,一种意境。古代文人墨客在纳凉时写下了许多含蓄隽永的诗篇,细细品来,趣味良多。

  《诗经·七月》曰:“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意思是说,三九隆冬把冰雪储藏起来,待到来年夏天纳凉时使用,可谓我国最早的“纳凉诗”。

  古人纳凉,多到深山密林。唐代王维《纳凉》诗云:“乔木万余株,清流贯其中”“偃卧盘石上”“漱流复濯足”,他描述自己纳凉的地方,树多林密,且有清流潺潺,大山豁口处,凉风阵阵,人卧石上,以水濯足,好不惬意。元代释英《山中景》诗云:“六月山深处,轻风冷袭衣。遥知城市里,扑面火花飞。”城镇里赤日如烤,而深山中树木青翠,峰高气清,微风绕屋,凉意拂人,到此消暑,使人凉意骤生,浑身燥热顿消。

  宋代梅尧臣的《中伏日陪二通判妙觉寺避暑》诗,则是另一番意境:“高树秋声早,长廊暑气微。不须何朔饮,煮茗自忘归。”个中禅房清幽、古木参天、人迹罕至、纳凉品茗、乐而忘返的情景别开生面,读来像是欣赏一幅风俗画,妙不可言,堪称纳凉诗中佳作。

  诗人柳宗元的纳凉方式是在临窗案几上午睡。他在《夏昼偶作》诗中说:“南州溽暑醉如酒,隐几熟眠开北牖。日午独觉无余声,山童隔竹敲茶臼。”描写了在绿荫遮窗、四周静谧的环境中,躺卧在临窗案几上纳凉午睡的情景。

  还有读书避暑的,宋代诗人蔡确《夏日登车盖亭》诗曰:“纸屏瓦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睡起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 此处“瓦枕”即指陶瓷制的枕头,多呈方形,有孔隙,并有各种花纹修饰。诗人躺在竹床瓦枕之上,以书催眠消夏,睡上一觉后,听渔笛数声,莞然独笑。此诗中的“独笑”二字竟为诗人惹来一场牢狱之灾,不过与纳凉避暑无关,且不谈它。

  杨万里的《暑热游荷花池上》,则是用来演绎在荷花池纳凉消暑的情景,诗曰:“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整首诗充满生活气息,新鲜、轻松,写的是热,透露出的是“清爽”之情,颇有“荷花风前暑自消”的意境。

  宋代诗人陆游消暑方法更为环保,就是躲进绿树葱茏的山中,《六七月山中甚凉》诗云:“城市方炎热,村墟乃乐凉。拂窗桐叶下,绕舍稻花香。”陆游也喜欢在月明风清的夜晚,拄着拐杖到村外的桥上河畔去纳凉。此情,其《桥南纳凉》一诗有记:“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月光柔柔,绿柳茵茵,笛声参差,莲香四溢,居身于如此美妙的意境中,诗人自然能体会到几许别开生面的凉爽和惬意。其实,如陆游这般伴水纳凉者,古人多多。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怀辛大》,所述的也是水边纳凉时的情景:“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孟浩然一生中规中矩,洁身自好,连纳凉之法也是如此温文尔雅,一生狂放不羁的诗仙李白可就不一样了。 李白的《夏日山中》写道:“懒摇白羽扇,裸体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酷暑逼人,热浪滚滚,诗人懒得摇扇,除去衣帽,干脆在山林之中彻底裸一回,让山中清气与肌肤作零距离亲密接触,这是何等坦荡舒心的美事。

  白居易避暑,和李白、孟浩然们不同,他的《清暑》诗曰:“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有人说白居易的避暑法是精神自慰法,用现在的话说是“阿 Q”,俗话说“心静自然凉”,待到心不为名利所扰,不为物欲所羁,耳畔自会有清风习习,人在纷扰红尘中,要做到心静,实在比抵抗酷暑难得多。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小君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