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芙蓉楼  >   文学茶座

传说悠久的茅山龙

发布时间:2015-07-20 08:19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文/沈伯素

  茅山龙,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传说。

  北宋时期,茅山龙就被说得神乎其神。连《宋史·道学传》也有记载,曰:“茅山有池,产龙如蜥蜴而五色。”还具体记载了茅山龙的故事:大中祥符年间,即一千年前的宋真宗时代,有位宦官来到茅山,“取二龙入都”,但不知何因,走到半路不见了一条。他回到京城的宫廷说,龙“飞空而逝”了。这么一来,关于茅山龙的事便在朝廷内外纷纷扬扬传开,于是百姓间也对茅山龙按“民俗严奉不懈”,敬仰有余。

  这种对茅山龙的传说和敬仰一直流传到近代。在光绪年间由丁兆基主笔纂修的《金坛县志》也有记载:乾隆十五年(1751年)夏,天旱,名为杨景曾的金坛县令派人到茅山请龙求雨。山上“有二小池,水深尺许,龙出”。去的人用筲箕捞了三条大龙,十余条小龙装在瓮子里,用黑布盖严,持回金坛城。当把龙迎进东岳庙,刚“献殿内,入庙门,飞雨数点”而下。后来县令、县尉早晚都来磕头咒祷,“凡三日,而澍雨大沛”。(《金坛县志·卷之一·山川》)

  志书多次记载的茅山龙,人们读了都感到非常真切而生动,以致茅山四周民间也存在这类传说。早先在元符宫附近还能找到“龙池”,“龙池”有两口,一在华阳洞附近,一在顶宫墙外。有的人见到池中有“小龙”游动,便朝“龙池”下跪,在“龙池”周边敬香。

  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大师程颢有这样的事情,竟拿出一股“降龙伏虎”的精神,把那“如蜥蜴而五色”的东西“捕而脯之”(就是把龙晒成了肉干)!但他并未因为自己这种“大逆不道”之行而遭到“天打雷劈”,而是活得同平常人一样自在。

  笔者十多岁时,也曾数次上山睹“龙”。在我们一帮中小学生中,倒也不乏“唯物主义者”,天不怕地不怕,伸手就从“龙池”把那些小东西捞出几条。那些小东西并不怕人,也不咬人,身体软软的好比蝌蚪,捧在手心一扭一扭地爬动。大家围观时,议论中有说像壁虎,有说是四脚蛇;还有的嫌其“恶心”,觉得可怕。一次,“龙”竟被我们装进瓶子,带下山来请回了家。岂知此时颇引起村人的议论。记得我当时就被家里大人一顿数落。而且,不多一会,我们被大人告知:“龙”升天了。我们无话可说。但后来猜想,肯定是大人在我们不注意时,偷偷运用“放生”手段,表演了一场宋时就有过的龙“飞空而逝”的滑稽剧!

  “龙”乃子虚乌有。然而茅山产“如蜥蜴而五色”的小动物却是千真万确,而且为我亲眼所见。其实,被历久广传为“茅山龙”的小动物,既已在《宋史》说明“类蜥蜴,腹微赤”;《金坛县志》更具体写道:“其龙黑色,腹及尾下皆赤,四足,足务五爪,大者长三寸许,类蜥蜴”。这就已经把事情交代得非常清楚。它就是辞典上不难找到的蝾螈。《辞海》蝾螈条写道:“形状像蜥蜴,头扁平,四肢短,背黑色,腹红黄色,有黑斑,生活在水中……”再“百度”一下,又可轻易见到一些介绍,如:“中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长江以南产东方蝾螈……”

  在人们自然科学知识缺乏的时代,神秘化茅山龙是不奇怪的。它的被神秘化,毕竟有其原因——它的色彩和形态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兴趣!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小君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