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芙蓉楼  >   文学茶座

《图画日报》:晚清社会风俗画卷

发布时间:2015-07-17 08:13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 缪立新

  在中国近代出版史上,产生于清代光绪年间的石印画报,从一出现就致力于反映社会时事新闻,介绍外国科学知识,贴近社会,贴近时代,被称做“新闻画”,图文并茂,浅显易懂,极受读者欢迎。

  1909年8月16日,上海环球社印行的《图画日报》创刊,是刊每日出版一册,作经摺式。每期固定12页,油光纸石印。出至1910年8月,共出版404期。

  作为清末一份有重要社会影响的新闻类画刊,《图画日报》设有12个栏目,大多与时事新闻和社会问题有关,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民间习俗,十分贴近时代。既有“大陆之景物”“上海之建筑”“上海著名之商场”这样的景观介绍,又有“新智识之杂货店”“营业写真”“上海社会之现象”“俗语画”这样的市井百态,还有“时事新闻画”“绘图小说”“曲院现象”等爱国主义宣传,记录了国内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新智识之杂货店”栏目,主要以寓意画、寓言画、滑稽画、讽刺画、警世画、感时画、想象画等10多种漫画雏形为载体,对社会不平等、官场昏庸腐败等社会弊病进行批判。第2期《缠足不缠足之比较》中有两位女子,一位撑着洋伞悠闲散步,一位以手扶墙痛苦地抚摸小脚。整个文体除标题外不着一字,但作者的意图全然凸显,以通俗易懂的漫画形式,揭示缠足对女性的身心迫害。这段时期,漫画家丁悚以“慕琴”为笔名在刊物发表《是为外交者》《中国自上至下人心各不相同》《诸君不见此强权世界乎》等漫画作品,鲜明地批判官场昏聩。

  “营业写真”用图画与竹枝词配合的方式,图说民间三百六十行,十分传神。除卖丝绵褥子、修雨伞、缝补工等传统行业外,还有修电线、装自来水管、砌街匠等城市新兴职业。“古今书画名人笔,皆为国粹须珍惜。裱画司务手要精,裱出屏联手卷与册页,莫言近多洋挂屏,糊裱行业渐不灵,花取时间把房间裱,脂粉生涯倍有情。”不到60字的“糊裱匠”一文,内容活泼,读来妙趣横生。

  “大陆之景物”不但有瀛台、正大光明殿、养心殿等紫禁城内重要建筑物的介绍,更有路易十四皇宫、大英博物馆等西洋经典建筑的通俗解说。此外,刊物还以“游戏科学”的形式,介绍当时东方国家尚未流行的物理、化学常识,呼唤读者尽快抛弃传统迷信、陋习,盼望国家早日步入富强、民主大道。

  “上海社会之现象”对崇洋媚外、过度消费等洋场新弊刊文进行指斥。《学究苦》写了一位自称“国文经史算学外,如声光化电动植诸学问颇有心得”的学究,却不知孟德斯鸠为何人,还闹出把电灯当鬼火的笑话。形象地刻画出那个时代张口闭口新学,实则对新学一无所知的守旧知识分子形象。《男女竞镶金牙之时道》《社会竞戴尖头小帽之奇形》《大排场嫁娶之热闹》《浮荡少年无事坐马车之荒唐》等文章,批判了洋场男女竞相攀比、过度消费的虚荣心态。

  此外,“世界名人历史画”讲述了近代名人拿破仑、罗兰夫人、俾斯麦等的故事;“世界新剧”“绘图小说”“俗语画”等栏目也各具特色,多角度、多层面地反映了上世纪初的社会全景。

  《图画日报》创刊于上海,故每期均有四分之一以上内容与上海相关。“上海之建筑”“上海著名商场”等栏目用工笔手法绘下当时上海各种新旧建筑物,文字和绘画颇具写实性。这些百年前的建筑物,少数留存下来,大部分则随历史的尘埃消失得灰飞烟灭,存世照片也寥寥无几。如今,人们得以识其真容,更多的来自《图画日报》中大量的工笔画建筑物,可谓史料价值极高。

  “旋生旋灭”是晚清民国刊物的生存常态,它们大多只持续几期或十几期,且发行量小。可据《<图画日报>第二年出版纪言》记载,贴近社会、富有时尚气息的《图画日报》一经出版,便广受社会欢迎,每期印数近万册,“凡公卿士大夫及绅商学界,无不手揽一编,即妇人孺子识字不多者,每喜指画求解。”

  《图画日报》分著述部、绘画部、摄影部。主要画师先后有顾祝筠、孙兰荪、张树培、刘纯、泳霓、朱承魁、童爱楼、伯良、秉锋、韫芳女史等,主要撰稿人李涵秋、李伯元、孙玉声、蒋景缄都是当时颇具名气的文人,是一群活跃在文艺报刊上的“快枪手”。正因为有如此强大的文学队伍,《图画日报》上所刊登的作品,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晚清时代社会的面貌。

  《图画日报》因形式新颖、构图逼真,成为当时上海颇有广泛影响和众多读者的新闻画刊。虽然过去一百多年,亦当是我们后人了解和研究晚清社会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小君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