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芙蓉楼  >   文学茶座

陈作梅笔下的《儿女英雄传》人物

发布时间:2015-05-04 08:42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文/寥风斋

  一部《儿女英雄传》,让我们为十三妹和安公子的故事或怜,或悲,或叹,或喜。这部出版于清光绪年间的侠义小说,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不仅续作迭出,而且屡屡被搬上银幕荧屏。

  《儿女英雄传》现存最早刊本是光绪四年(1878)北京聚珍堂活字本,这个本子是没有绣像的。光绪十四年(1888)上海蜚英馆刊行石印本《儿女英雄传》,逐回附插图两幅,计八十二幅。这部石印本插图,历来被视作《儿女英雄传》绣像史上最为精美的作品。

  在首幅插图上,有作者的题款。题为“光绪十三年岁次丁亥年上元柳溪陈作梅作于蜚英馆”。由此可知,这套插图是由南京画家陈作梅所绘。

  陈作梅所绘蜚英馆本《儿女英雄传》插图八十二幅,每幅皆极为精美,而尤其值得称道者,画家对该小说的京旗色彩理解深入。正如潘建国先生所说的,插图中男女人物的发式服装、居家陈设、生活习惯等,每多与小说情节所述及史料所载之满族文化相吻合:如男子多头戴瓜皮帽,脑后拖着长长的辫子;女子则手持烟杆,发式梳为旗人妇女典型的“两把头”;室内多置炕床,上摆炕桌、引枕等物。显然,《儿女英雄传》的插图,不仅为小说情节内容的图像化,提供美术层面的鉴赏功能,而且也是小说文化风格的图像化,具有一定的社会民俗史价值。

  蜚英馆绘制的这套《儿女英雄传》插图,后来被多次翻印。光绪年间,上海申报馆仿聚珍版木刻《儿女英雄传》,其中的绣像即翻印自蜚英馆刊本,而且不同于正文,并非采用木刻,仍是石印,大约出于保持原画神韵的考虑。不过,申报馆刊本在首页插图上,依然保留了原图“陈作梅作于蜚英馆”那几行字。光绪年间勤裕草堂出版过铅印本《儿女英雄传》,其中的绣像亦翻印自蜚英馆刊本,但却将“陈作梅作于蜚英馆”那几行字删掉了。

  由于照相技术的引进,使得上海申报馆、勤裕草堂在刊印《儿女英雄传》时,能够从蜚英馆刊本直接翻印原图。其他不少刊本虽然并未直接翻印原图,但仿绘者很多。如光绪戊戌春上海书局石印本,逐回所附绣像,即是从蜚英馆刊本仿绘而来。

  开宗明义闲评儿女英雄    引古证今演说人情天理       隐西山闭门课骥子      捷南宫垂老占龙头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小君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