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芙蓉楼  >   文学茶座

祁彪佳安抚京口马兵之乱
——读史谈片话镇江之四十六

发布时间:2015-04-24 08:18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 习 斌
  祁彪佳 像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中国历史再次上演令人伤心惨目的一幕——农民义军攻破北京城,崇祯皇帝吊死煤山。这一年是甲申年,这一事件被称为“甲申之变”。随后,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大明王朝彻底分崩离析。南京作为明朝的留都,万历皇帝的孙子福王朱由崧在此被拥立为帝,改元弘光,拉开了南明政权的序幕。

  大清的铁蹄滚滚南下,可南明政权从成立之初开始,就陷入了无休无止的门阀争斗。特别是有拥立之功的阉党马士英,任用奸党,排除异己。弘光帝登基仅仅三天后的五月十八日,首辅大臣史可法被排挤出朝廷,督师淮扬。

  此时江北的形势很是复杂。南明朝廷在此设有四镇,也就是四大军事防区,由高杰、黄得功等人镇守。这原本是为了加强江北的防御力量,形成江南的军事屏障,可四镇不仅飞扬跋扈,而且彼此间为了争夺地盘,剑拔弩张,渐有尾大不掉之势。更加不可思议的是,他们竟然动起心思,想到南方地盘来分一杯羹。据《小腆纪年附考》记载,弘光帝为此任抚臣郑瑄镇守京口,随郑瑄同守京口的还有游击吴志葵,以防江北诸镇士卒渡江。

  史可法督师淮扬时,为了取得四镇官兵的信任,将自己的随征将官于永绶、刘肇基等人,以及他们的家眷、亲丁,全部留在隔江的京口,自己只以“川兵三百自随”。四镇已成割据之势,史可法一介书生岂能控制住局面。史可法督师之后,四镇表面虽稍安,但实际上仍是一盘散沙。

  江北局势稍定,一江之隔的镇江,却又闹出一场不小的风波。当时镇江驻扎了很多军队。包括史可法随征将官于永绶等率领的马兵千人,浙江都司贾之奎所领暂时驻扎于此的步兵三四千人,此外还有京口营兵以及各路散兵,这些军队分别驻扎在西门外以及教场等地。这么多军队驻扎于此,“士民不甚相安”。

  时任常镇道的张太羹担心这样下去会出大事,于是写信给驻于苏州的苏松巡抚祁彪佳,催促他速来京口,以免生变。史可法也给祁彪佳送去书信,托他好生看护于永绶等自己的随征将官。祁彪佳在给史可法复函的同时,于六月十三日向镇江发出一纸“禁约”,禁止士卒滋事。谁知二十六日,镇江就出了大事。

  《明季南略》一书对此事记载尤详。据该书记载,这些驻守在镇江的士卒,“平日与市铺交易,未免争较锱铢,遂各怀嫌忿”。这天,于永绶麾下马兵要以很低的价格购买西瓜,卖瓜的小童不肯,双方相持不让。那马兵一怒之下,竟然殴伤了小童。这事激起民愤,众人一起殴打那马兵,打完将他捆了起来,扔进长江。

  众马兵气愤不过,他们四处打探,得知将马兵扔进江里的那帮人中,竟然浙江步兵居多。众马兵一呼百应,骑着马便向步兵驻地而去。半路上,恰巧遇见浙营守备李大开,众马兵对着李大开大声呵斥。李大开大怒,拔出弓箭,便向马兵射去,结果射中数人。这下可捅了马蜂窝了,马兵中有人大喊:“浙营兵将皆欺我!”大家“群起攻杀”,并拔箭射向李大开。结果李大开被箭射中,“伤重即毙”。

  眼见事态闹大了,浙兵纷纷躲入民居。马兵竟以此为借口,到民户家大肆淫掠,焚西门外民居数十里。有马兵说:“四镇以杀抢封伯,吾辈何惮不为!”意思是说,江北四镇将官烧杀抢掠都能封伯,我们这么干有什么担心害怕的呢!原本只是一件小小的买瓜纠纷,至此酿成大乱。据《明史·祁彪佳传》记载,此乱共致四百人丧生。

  二十九日晚,祁彪佳接到常镇道张太羹遣人送至的急报。祁彪佳在所撰《甲乙日历》中对此也有较为详细的记载。根据张太羹的急报,浙江都司贾之奎与马兵力战,也受了箭伤。事发之后,张太羹将城门关闭,“闭城以守”。第二天,马兵统领将官于永绶等人打算乘船至江北仪真,镇江设防将官唐禾、张宿等人前去追击,于永绶已是渡江而去,只是夺回辎重及妇女。

  祁彪佳随即起程,赶往京口处理此事。七月初六赶至京口后,他率领诸将至玉山查看。只见西关民居被焚掠,居民哀号载道。祁彪佳停下马来,发银抚慰。此后,又对镇江驻军进行了驻地安排,如贾之奎兵安插于甘露寺,李大开的兵安插于银山,还有的兵卒安插于金鸡岭等地。当晚,祁彪佳宿于京口驿。

  马兵首领于永绶等人已渡江北归。祁彪佳于是致函史可法,请他察首恶,斩于永绶,传首受害地方。史可法拒绝了祁彪佳提出的要求。此事发生之后,很多受难百姓都将责任归咎于常镇道张太羹,认为他处置不力。初八日,张太羹“以病辞归江阴”。

  “甲申之变”后,京口诸生结为忠孝、干城、大正三社,各自准备弓矢、器械,“以为守御之计”。这次马兵之乱发生后,诸生守城出力尤多。祁彪佳至京口时,诸生亦沿途列阵,以示欢迎。祁彪佳对他们的义举给予嘉奖。马兵之乱后,京口全城戒严,每夜都要“列械燃灯”。祁彪佳认为这样太劳费财力,取消了这一规定。 

  此事处理结束后,祁彪佳并没有立即返回苏州,而是在镇江呆了一个多月时间。其中最重要的事情,便是安抚江北四镇。马兵之乱发生后,镇江禁止江中渡船,江北感到很不方便。祁彪佳于是给四镇将官写信,商定通航事宜。最终江南、江北“各立官渡,给以旗号,以通往来”,仍严禁私渡。通过这件事,四镇之一、驻守瓜洲的高杰对祁彪佳颇有好感。祁彪佳遂趁热打铁,和高杰订期,约定过江会晤。岂料到了约定日期,江上狂风大作,高杰猜想祁彪佳一介文弱书生,必不会涉风渡江。没曾想祁彪佳带着数名老仆小吏,渡江而来。高杰深为叹服,双方把酒言欢。

  驻镇期间,祁彪佳还就镇江的战备情况,加强谋划。镇江一时间局势安定,百姓大悦。八月二十日,祁彪佳动身返回苏州。镇江百姓得知后,“人情甚为皇皇”,甚至有百姓连夜乘船,跟着祁彪佳迁徙至苏州。由此可见,祁彪佳也算是弘光朝中难得一见、受百姓爱戴的好官。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小君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