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芙蓉楼  >   往事勾沉

难忘蚕桑工区往事

发布时间:2014-09-19 10:22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文/石玉 图/陈大经
  桑树嫁接是蚕桑工区知青的必修课
  知青们在江滩上,把湖桑芽头嫁接在实生桑树苗上
  在蚕快上结茧山之际,知青们为如何扎好草簇而交流技艺
  原始的江滩 蚕桑工区原貌

  1964年9月10日镇中、二中、三中部分高中毕业生告别母校。离开父母的呵护,坐在缓缓行驶的牛车上抱着行李,在一片锣鼓声中遥望着亲人,离开了久居的城市,奔赴象山焦南芦柴滩(蚕桑工区),豪情满怀地踏上寻梦的旅程。

  千亩芦滩上的酣战掀开了农友们人生奋斗的序幕。有人说“下了芦柴滩,好比上刀山”。既是上了刀山,就不怕扎脚心;大家赤脚穿梭奔走在芦桩上,用稚嫩的双手抢割芦柴,腰酸背痛无间隙,手心磨破了、脚底流血了都全然不顾。连续作战几十天,我们荡平了芦柴滩 ,千亩芦滩瞬间变成沃土荒原。

  第二年春天,蚕桑工区吹响种桑大战的号角。农友们起早摸黑、耕田犁地、挖沟排水,热火朝天地播种树苗;从吴江运来苗木栽种,从城郊北门拖来大粪追施肥料。当年,在这片芦滩上我们成功地嫁接了160万株优良品种桑苗,自此,工区千亩沃土上桑树青青, 我们在一张白纸上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画 。为此,《镇江日报》还刋登了“千亩芦滩变桑园”的专题报道。

  夏天,全工区上下齐心协力抗旱防洪。那年夏天天热得发了狂,太阳刚一升起,地上就像着了火一样,田间土地已成裂缝,农友们顶着烈日、忙着在田间浇灌。烈日过后,狂风暴雨、江水暴涨,电灌站马达不停抽水,以防内涝。农友们迎着电闪雷鸣、瓢泼大雨挑土方加宽加高江堤大坝。大家喊着号子,吆喝着互相鼓励、互相支持,朝大堤低洼处堆土,往大堤缺口处垒沙袋和草袋加固堤坝。

  秋天,为保证蚕儿不断粮,农友们披星戴月采摘桑叶,将一筺筺沉甸甸的桑叶运进蚕室大楼。夜深了,蚕室大楼灯火辉煌,为了让蚕儿吃得饱长得快,养蚕姑娘的身影穿梭不息,看到从蚕子孵化的蚁蚕,从黑色变成白色,一天天长大,最后吐丝变成蚕茧。看着那吱嘎作响的牛车装满蚕茧直奔茧站,经茧站吴同志抽查、检验、划分等级、定价入库结账后,姑娘们脸上露出了丰收的喜悦。

  冬天,桑园显得格外空旷辽阔。数九严寒,北风凛冽,河水凝冰,全工区农闲人不闲,忙着修水利。在大堤上农友们经常顶着漫天雪花,喊着震天的号子,抬着千斤多重的条石,挖土方筑堤防洪,确保修好水利工程。肩膀磨破了,扁担压断了,也有人压垮了,但江堤坚实了。

  劳作辛苦,但生活却并不缺少乐趣。

  大堤上, 每当夜幕降临,农友们三五成群聊天散步;放声高歌“三套车”“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红莓花儿开”等中外歌曲自娱自乐。

  大矿井里,站在清澈的泉水中搓澡洗衣,谈笑风生、嬉戏取乐。

  环堤沟内,不顾污泥浊水,摸鱼捕虲,捉螃蟹挖黄鳝。

  篮球场上,不顾劳累,球员们个个身手不凡。

  焦山渡口,迎着湍急的江水,游泳健儿大练兵,横渡长江成佳话。

  还有一大批伴随我们成长的师长们:

  农忙季节,是农民大哥邱宝成等教会我们耕田犁地、驾驭牛车,手把手地教会我们庄稼活。

  我们能种桑,是技术员王步庒传授的桑树种植、培育、嫁接等技术。我们能养蚕,是技术员殷静华教会我们蚕宝宝的孵化、喂养、结茧等技术。

  举目无亲时,是带队的王锦汉、王祖德、刘龙三位老师与我们为伴,关心帮助我们,和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是他们给了我们信心与力量。

  一日三餐,是戴师傅、濮师傅烧出可口的饭菜,蒸出香喷喷的馒头,让大家吃得狼吞虎咽……

  岁月飞逝,当年的知青们都老了,蚕桑工区的往事成了一个遥远的记忆,但上山下乡岁月的痕迹,永远难以忘怀,魂牵梦萦。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小君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