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芙蓉楼  >   人物风采

独辟蹊径 艺寓才情
——钟林元的书法艺术张春华

发布时间:2013-11-12 08:28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的著名书法家钟林元先生,是一位勇于探索、知识丰富的书法、篆刻家,也是我十分敬仰的艺坛名家。从艺40多年来,他不仅勤于创作,还频有著述、论文等见诸于各种刊物,其主编的《王世堂先生翰墨》更是深得专家、学者的好评。

  钟林元先生1949年出生在陕西汉中,中学时期他就受到抗日战争后留居陕西的书画家、学问家指导书法,在魏碑、唐楷的基础上主攻篆书、篆刻和古文字学。在得到当代著名篆书大家刘自椟先生的指点后,他的书艺得到了飞速的长进。同时,他又在张邯等老前辈之外,广泛师法赵之谦,吴昌硕等大师。他追本溯源,上下求索,数十年来挥毫不辍,书法终以韵雅气轻,挺拔秀劲,而自有风貌。

  钟林元先生勤奋好学,对艺术和生活有着自己的感悟,他深谙苏东坡“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的名言,一方面对金文、隶、楷、行下苦功研习;一方面又专攻文艺理论,并对中国书法史,《说文解字》及其多家释注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和研究。

  由于他对汉魏碑刻及古文字学情有独钟,使得他创作更富特色,更有内涵。对此,恩师刘自椟先生曾在1989年这样评价他的弟子钟林元,他说:“香港《书谱》我这里有,你写的两篇文章都很好,摘点学术、理论,字会写得更深入,更扎实。你的篆字功夫足够了,就欠个巧字,慢慢体会吧。”

  确实,钟林元先生最擅长,也最精研的是篆书,与时下争相怪异、故作姿态的书风截然不同。他的篆书作品雄浑博大,往往下笔重拙,行笔快捷,绝不拖泥带水,结构开合自如,不拘一格。我们透过他书写的《自强、厚德》联、《郑板桥诗句》中堂等,这些或如金石碑版,笔笔擒纵有度,或字字中规中矩,不落俗套,或示人以静气,或气势逼人。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篆书作品表面,所流露出的丰富文化底蕴,常使人感受到一种精神,一种思想,一种传统的存在。

  而最能表现钟林元先生基本功的是其篆书铁线文。数十年来,他为此下了很大的工夫。我们从他的作品集中不难看出:创作中钟林元先生将线条的钢丝感表现得细而劲挺,有如春蚕吐丝,从容不迫,灵动自由。但为了避免作品的雷同和程式化,他又在作品中加入了不少新鲜元素,如汉隶魏碑结合,古篆古隶结合,以及楷隶结合等,充分显示了他驾驭多种字体的能力。钟林元先生表示,自己不喜欢千篇一律的东西,艺术重在表现,如不表现,就没有生命力,就是艺术的终结。

  值得称道的是他的篆隶结合体,积极营造了一种汰尽人间浮气,让人肃然起敬,百虑皆消的气息,这种用极难驾驭的长锋羊毫慢慢书就,虚虚实实、洋洋洒洒的书体风格,不仅是其晚年的艺术追求,更是他艰难人生的感悟和艺术语言的升华。而他偶作的甲骨文集字作品,则纯由自家感悟,妙趣横生;行笔则以劲健猛利的中锋为主,辅以侧锋横扫,以破板滞,通篇抑扬开合,痛快淋漓,再辅以行书择文让人百看不厌。

  钟林元先生表示:到晚年了,追求情趣和境界。在字形体势上,随心所欲不拘泥。在表现上加入自己的理解,以求把每个字都能写活。

  书法创作的同时,钟林元先生的篆刻艺术也颇具风貌,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他的篆刻作品被《西泠艺丛》频频刊发外,多次参加国内外书法篆刻大展,也使得他格外引人注目,他以雄浑高古的篆刻艺术与篆书互为影响,相得益彰。

  在艺术心语中,钟林元先生写道:意境与内容的统一,是我每一件艺术作品的创作理念。书法与篆刻的有效结合,经纬般的罗织出一整套艺术品,则是我新的尝试。

  看他为广西南宁“昆仑关战役博物馆”篆刻的有关印章,这些包括《白崇禧》《杜聿明》《戴安澜》等一批抗日民族英雄的姓名印及如《铁血雄师》等称号印章,我们知道,他的篆刻是以冲切互用的刀法及沉雄浑朴而又不拘一格为特点的。为此,钟林元先生认为:用篆刻显示民族英雄和人物场景,以书法艺术的精气神来显示英雄们的博大胸怀、惨烈壮举,是自己的艺术追求。表现了其作为一名艺术家的爱国情怀。

  亦如杜爱民先生在《寂寞的况味》一文中所说的那样——生活中的“钟先生像天底下许多人一样,他们超越了尊卑与名利……他们的单纯折射出了复杂的多样性,他们的诚实反映出了世间的大智慧……他们在精神领域的重回与守护,预示着新的走出。这其中的况味,就像没有声音的惊雷。”

  真诚的禀质和真诚的艺术态度,使钟林元先生得以从容地步入中国书法的广阔天地,并注定迈向更高境界。

  我想,随着时间的推移,钟林元先生必将创作出更多更新的佳作奉献社会,增辉书坛。我们期待着……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小君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