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芙蓉楼  >   人物风采

民间学者冯学成:当今社会需要“士”精神

发布时间:2013-07-18 08:54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图:《禅说庄子》作者 冯学成

    淡定、从容、健谈、亲切,这是冯学成给人的第一印象,也是他一贯的风度。1949年,冯学成出生于四川成都,1969年在四川江油当知青期间,他认识并师从虚云禅师传人、著名禅师、一代武术家海灯法师;后经海灯法师举荐,往参太虚大师侍者本光法师;后来又亲近贾题韬先生和佛源老和尚。文革后期冯学成因“现行反革命”罪入狱服刑,尽管饱尝艰辛,备受磨难,但其仍一直坚持钻研儒释道文化,逆境中修心,矢志不改初衷。

    冯学成半生致力于禅学思想和传统文化的传播,编写、出版了《巴蜀禅灯录》、《云门宗史话》、《赵州禅师语录壁观》等二十余部著作。近年来,有感于国学之凋敝,世风道德之日下,先生开创以弘扬国学为己任的龙江书院,开始系统讲授传统文化经典。几年间,先生陆续开讲了《大学》、《中庸》、《论语》、《易经》、《老子》、《庄子》等课程,受到了国内各界及海外人士的广泛关注,开当今民间人士致力于以儒、释、道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教育之一代风气。

    近日,东方出版社将推出冯学成先生新作《禅说庄子》十余部,以全新的禅宗视角,探究中华古老文明中蕴含的宏大深邃的智慧。禅宗与庄子有怎样的关系?现代人读《庄子》意义何在?传统文化该如何复兴?带着这些问题,新华网记者专访了冯学成先生。

   新华网:《禅说庄子》一书,从禅出发重新解读《庄子》,为什么要把看起来是两个系统的思想学说放在一起阐释?

    冯学成:在传统文化中,“儒、释、道”思想互有关联又各有侧重:儒家重视社会性,道家追求自然性,佛家关注精神性。其中道家学说站在代表正统思想的儒家学说的反对面,针对其负面阴暗地带进行了批评。进而对自然、人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而这种思考在《庄子》中阐释的非常详尽。

    黄老学说中有很浓厚的隐士情怀,提倡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庄子的人生价值观凌驾于社会性的功名富贵之上,首先是对自然的尊重;再则是提倡内修,超越狭隘的社会利欲的束缚,建立对生命、精神的自由;进而达到个人与社会、自然的平衡与谐和。

    这种理念在佛教中也存在,不过是以更加严密的形式存在。我们在阅读经典的时候不难发现,佛教中很多概念和内修方式都可以在《庄子》中找到相通之处。佛教并非起源于中国,它的一些思想、规定并不能直接为中国人所接受。为了让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相适应,古代高僧借用本土学说对其进行了疏通式的翻译和诠释,当然被借用最多的必然是《庄子》。

    百年来阐释《庄子》的著作不在少数,他们往往从文学、哲学、美学等角度对《庄子》进行“肢解式”地解读,甚至试图用西方现代学说理解老庄学说,这样就很容易曲解、误读庄子。其实,庄子对生命、精神和社会的认识,有其独有的价值观和情怀,这种价值观和情怀是在当时那样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下形成的,这不是现代学说所能阐述的,更是西方思维模式难以破译的,而中国古代禅师的风范则恰恰与《庄子》相默契。通过多年的参学,我对禅宗和庄子有了一种贯通的感受,我认为,只有在思想、理念、修行程序等诸多方面体现着《庄子》神韵的禅宗才能最好的表达庄子对人生、生命、宇宙的感悟和自在。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小君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