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网 - 新闻中心 - 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芙蓉楼  >   悦读文字

昆曲青衣:人世的炎凉

发布时间:2008-10-20 14:05  来源: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年少时候,每每有昆曲传来,我便傻了似地杵在一边。台上那红唇粉脸,彩珠头饰,把个水袖甩得云来雾去的青衣伴着那吞吐如烟的唱腔使我着迷。《十五贯》作为它的代表作听了几遍下来,似乎是听出那么一点味道来。

  川剧、粤剧同样是花腔高音,听了心里发躁,唯有昆曲,唇齿轻启间,便能够把那含着悲切的唱腔轻巧地拉到云端的高度,那种飘渺的藕断丝连的尾音和若隐若现的婉转有一种穿越时光的恍惚之美。

  仔细聆听,思绪便被黏糯的念白和幽怨的唱腔放至很宽很远。会想到江南的小桥流水,白墙黑瓦,曲折回廊,以及长江两岸古老的爱情故事和美丽的传说。那种糅和了深厚的地方历史、文化特色和民间曲调,透过时空的绵延形成了特殊的昆曲气质。不是很火,却永远以一种深厚而绵长的力量推进自己的艺术。

  常常觉得这门古老而清雅的艺术所表达出的东西往往更加深切感觉到人世的炎凉。

  青衣最为典型。感觉昆曲是青衣最佳艺术表现形式。昆曲更能表现出青衣的高贵、典雅。青衣的扮相,从头饰到裙钗远没有花旦的俏丽。简洁的色彩和衣饰所体现出的是一份青年女子的端庄娴雅,这也许和其他剧种无二区别,主要是她的唱腔,优柔圆润,飘渺委婉,临断而又渐续、余音抛开又转回,把我们引领到曲径通幽、一步一景的美好境地。那种浓足的韵味当中所带出的清、静、冷表达出古代青年女性绵密迂回的心路历程和多舛的命运。

  在那长长的拖腔中直觉出一种幽深的凄美。素朴,静谧,犹如竹影摇窗,檐下滴雨。杜十娘、董小宛、窦娥等一个个美丽的女子,其魂之可悲、情之可叹,直压着浓缩的心,久化不开。

  由此,想到了一个女人。她曾经是这座小城有名的青衣。

  灯光转暗,空旷的舞台,一束青白的追光下,一张粉白的瓜子脸随着一波波的水袖和一串串细琐的碎步,若隐若现。看不真切她的脸,只听得流水似的唱腔。在面向观众时偶丢下的惊鸿一瞥,使人看到了她眉宇间的轻愁,含怨的眸子秋水似的幽深。

  女人最终没有逃离出她演绎了一生的悲戚故事,在演完最后一场戏后,脱去戏装,卸下行头,洗去油彩。在镜前静坐许久,一声“官人,奴家来也……”静静地离开了她钟爱一生的梨园。

  据说,从此后,在这座小城,无论谁,即便扮相再好,功夫再了得,观众也融合不进。她的眼神、嗓音、身段、步态和念白形成了特殊的气场。早已渗透在观众的心里。她走了,自然气场也随之而去。

  灵魂被一次再次地演绎,演者早已分不清自己在角色之内还是之外。灵魂是被角色牵引去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后,有些痴迷的观众还会跑到她生前居住的那座空宅去感受她的气息,捕捉她的声音。那清丽婉转的音调悲切幽怨的念白透过镂空的雕花砖墙,一字字、一声声在古老的雨巷弥散开来,落寞地回响。院中的花草纷纷垂泪凋落……这无疑是一种默契。艺术的魅力有时非常惊人。

  倘若真有灵魂,那么灵魂的默契是最为撼动人的。古老的昆曲在流失的年华中绵延着沉郁与悲凉。悲剧中蕴含着刚烈像一束怒放的红棉,那抹艳红刺痛你的眼睛。

  一直以来对昆曲真有一种说不清的情缘。无论身在何处,昆曲那特殊的音律一经传来,我会停下,静听。第一次听的时候,是在收音机中。记得那天我在画一幅静物素描,不经意间,就听到了邻家窗户中传来的昆曲。当时就感觉出它独特的行腔中有一种旷远而幽静的美。我的笔悬在半空,再也画不下去了。后来,在观看《桃花扇》等一些古装片中,一次再次接触到昆调唱词。昆曲以清风携雨般的渗透力走进了我的心灵。

  我学习京剧后,又发现昆曲和徽剧、京剧之间有异曲同工之妙。一路寻根下来,果然。前两者的发展,丰盈着京剧。那字正腔圆、华丽优美的唱腔,各具特色的流派促成了国粹的大气辉煌,成为中国戏曲的代表。但是,昆曲的魅力是遮挡不住的。它守在梨园一偶,静看繁华落尽,不与别人争宠,只默默散发着自己的清香。

  满园繁花,独有昆曲的唱腔,似长流的溪水,你只能感觉它的清凉,却握不住,也像流萤,一伸手,它不见了,你心一松,她又回来了。这是一种执着的力量。何一民


(作者:  责任编辑: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