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转型提升 奋力跨越争先

全面开创基本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在中共扬中市委十届六次全会上的报告

凌 苏

2010年12月25日

 

  同志们:

  在即将迎来“十二五”的重要时刻,市委召开十届六次全会,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和中央、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过去、规划未来,明确目标、凝聚力量,进一步动员全市上下,加快转型提升,奋力跨越争先,全面开启基本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现在,我代表市委常委会,讲四点意见:

  一、即将过去的“十一五”,我们负重奋进、主动作为,取得了跨越发展的丰硕成果

  今年是“十一五”发展的决战之年。一年来,全市上下紧扣“加快转型、加速提升”的工作主线,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大力度推进转型升级,多方位拓展增长空间,转变发展方式、推进跨越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主要表现为五个方面:

  1、总量与均量并举,综合实力再攀新高。全年预计完成GDP246亿元,增长15.2%,人均GDP达7.45万元;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3.3:58.5:38.2。实现财政总收入41.7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4.7亿元,分别增长33.2%和30.1%。外向型经济难中有进,实际到位外资1.47亿美元,同比增长10%;进出口总额6.3亿美元,增长55.1%。内需经济增势良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68.1亿元,增长19%。规模经济支撑强劲,亿元以上工业企业达到74家,大全集团成为扬中第一个百亿企业。今年,我市再度入选 “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和中国十佳“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中小城市,首次入选“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长三角最具商业潜力十强市”。

  2、投入与转型并举,发展质态持续向好。工业高位增长,规模工业完成产值540亿元,增长26.7%,比去年提高1.4个百分点;三大主导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占工业经济的比重达80%以上;完成工业性投入100亿元,增长38.9%;高新技术产业投入占工业性投入的比重超过80%,产出占规模工业的比重达到65.2%。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家、高新技术产品29件,新批省级工程技术中心3家、院士及博士后工作站2家,批准成立大全集团国家级“能源接入设备研发中心”,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建成使用。服务业高速增长,实现服务业增加值95.9亿元,占GDP比重达到39%;完成服务业投资19.5亿元,增长32.7%;服务外包合同额2300万美元,离岸额1300万美元。农业高效增长,启动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新增高效农业面积2.6万亩。

  3、建设与管理并举,城乡环境得到优化。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泰州长江大桥悬索安装完毕,夹江桥顺利合拢;238省道续建工程初具通车条件,建成新城路、金苇路,扬子路市容管理示范路基本竣工。自来水内网改造基本结束,实现主岛区域供水全覆盖,滨江新城安置小区一期全面开工。城中村改造“10+1”项目①基本完成。“双拆”②累计拆迁38万平方米,拆违2万平方米。新市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启动;顺利完成“大村建设”,行政村(社区)调整为81个。生态环境不断优化,新增绿化造林1万亩以上,其中,成片造林5000亩;“环境优美乡镇”在镇江率先实现全覆盖。城市建设投融资平台逐步健全,市城投公司总资产达到110亿元。

  4、共建与共享并举,社会事业统筹发展。全年财政直接投入民生事业6.13亿元,占一般预算支出的42.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5570元、12440元,连续7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城乡居民社保实现应保尽保,老年养老补贴实现应补尽补;城乡医疗保险并轨运行,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360元、280元;稳步推进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启动拆迁安置方式的转变。教育布局不断优化,城乡教育更加均衡。实施基层医疗机构基本药物制度,便民、利民的公共医疗体系得到强化。成功创建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市”;省“人口协调发展先进市”通过验收。平安扬中、法治扬中建设继续保持全省领先,连续七年被评为省“社会治安安全市”。成功举办央视《激情广场》、全国青少年曲棍球锦标赛等大型活动,与德国奥里希缔结首个国际友好城市,扬中的对外知名度进一步提升。

  5、继承与创新并举,党的建设不断加强。精心组织开展“创先争优”主题活动,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更大发挥;干部和人才工作水平不断提高,“以发展论英雄、凭实绩用干部”的导向进一步确立,“为发展招引人才、为人才搭建舞台”的机制进一步完善;政府和乡镇机构改革及村(社区)“两委”换届顺利完成,市、镇、村三级组织架构更加合理,服务效能有效提升。以道德建设为核心,以“大爱扬中”为主线,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面深化,健康向上的文明之风得到传扬。认真落实《廉政准则》,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强化。深入推进军地共建,“省级双拥模范城”实现“六连冠”。围绕重大项目、服务经济、生态环境等事关发展大局、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人大切实拓宽监督领域、加大监督力度,政协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有力地推动了全局工作的开展。扬中发展促进会在集聚人脉、促进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统战、党校、群团、老干部、关工委、史志、档案、残疾人事业等工作也都有了新的进展。

  今年良好的发展态势、取得的丰硕成果,是“十一五”以来全市上下转变发展方式、加速转型升级、深入推进“双提升”战略的直接体现。回顾“十一五”这五年,我们在建设高水平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攻坚克难,奋发作为,创造了又一个辉煌的五年期。

  五年来,经济总量持续扩张,今年GDP是“十五”末的2.2倍,年均增长14%;财政总收入是“十五”末的3.5倍,年均增长28.5%;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是“十五”末的3.2倍,年均增长26.2%;工业和服务业增加值分别达到了“十五”末的3.1倍和2.6倍。

  五年来,发展后劲持续增强,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77亿元,是“十五”期间的2.6倍;开发区建设和其他园区投入累计突破170亿元,年均递增32%;支撑经济发展的各类金融机构,由五年前的7家发展到10家,贷款余额由“十五”末的55亿元上升到今年的167亿元;实际到位外资累计6.1亿美元,是“十五”期间的1.3倍;新增民营注册资本累计190亿元,是“十五”期间的3.1倍;科技研发经费占GDP比重达2.5%,比“十五”末提高近1个百分点。

  五年来,城市形象持续提升,城乡建设投入累计达到80亿元,年均增长25%;238省道改线、主岛区域供水、滨江新城主干道路、中心城区地下管网等重点基础设施,累计投入达到52亿元;增容和新建变电所12个,累计投入5.5亿元;新建农村公路520公里,总长是“十五”期间的2.2倍;主城区面积扩大到10平方公里,比“十五”末增加近1.2平方公里;城市化率达55%,较“十五”末提高10个百分点。

  五年来,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十一五”期间,新增绿化面积4.6万亩,绿化体量、投资数量创历史新高;“十一五”末,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4%,森林覆盖率达18%,分别比“十五”末提高5.6和1个百分点;单位GDP能耗比“十五”末下降了20.3%,COD、SO2排放削减率分别达到11.2%、40.56%,超额完成节能减排任务。

  五年来,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十五”末增加11036元、5560元;居民人均储蓄余额达到5.5万元,比“十五”末净增3万元;大宗消费品进入更多百姓家庭,今年新增私家车数量超过“十五”期间机动车保有量的总和,达到5100辆。

  以上这些成绩的取得,凝结了全市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的心血和汗水,是人民群众、社会各界以及企业家们兢兢业业、苦干实干的结果。在此,我代表中共扬中市委,向奋战在全市发展一线的所有干部群众,向给予我们鼎力支持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成绩来之不易,奋斗充满艰辛,经验弥足珍贵。

  ——五年来的实践启示我们,唯有坚持思维创新,才能优化发展路径,引领跨越赶超。过去的五年,我们持之以恒地推进思想解放,从发展思路、区域布局等基础性工作入手,顺时应势地谋划好总体工作架构和阶段性工作重点。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通过新一轮思想解放大讨论,提出了“提升经济总量、提升城市形象”的“双提升”战略,这一事关全局工作和长远发展的战略,已成为全市上下的统一意志和自觉行动。面对日益突出的土地瓶颈制约,我们适时进行开发区布局调整,进一步明确了“五大板块”③的发展定位,并加快富民工业园建设,全市产业布局不断优化,集约、集中和集群发展的理念得到强化。面对新一轮沿江沿海开发热潮,我们充分放大岸线资源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装备制造、海洋工程、仓储物流等临港型产业,“黄金岸线”的“黄金效益”逐步彰显。实践证明,只要把解放思想、科学发展的要求落实到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按照选准的路子走下去,朝着认准的目标干下去,扬中就一定能加快发展步伐,实现跨越争先。

  ——五年来的实践启示我们,唯有坚持特色发展,才能增强竞争实力,增创发展优势。扬中的发展既有特殊的市情,也有自身的优势,放大特色、做足强项,才能扬优成势、赢得率先。在产业发展上,我们在传统工程电器产业的基础上,顺应新能源革命和沿江开发的推进,确立了工程电器、新能源、装备制造三大主导产业,持续加大资本和科技投入,“工程电器岛”的知名度进一步提升,新兴产业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在城市发展上,我们结合岛园特色,按照“生态宜居、水上花园”的总体定位,注重各类规划的完善,加快城市“南进”,扎实推进“四城同创”④,促进城乡面貌显著改善、生态环境持续优化,滨水临江的现代花园城市正在从蓝图迈向现实。在区域发展上,我们合理配置要素资源,激励各镇区抓住重点、打造亮点,新坝“镇江第一”的位次、三茅城市经济的发展、油坊“光伏产业强镇”的优势、八桥装备制造业的集聚、西来桥“产业岛”的打造、开发区“第一增长极”的势头,成为区域板块竞相发展的生动写照。实践证明,只有因地制宜、因情施策,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潜力、叠加优势、彰显特色,推动扬中经济的整体跃升。

  ——五年来的实践启示我们,唯有坚持民生为先,才能造福人民群众,促进社会和谐。五年来,民生需求始终成为我们发展的追求。市委、市政府在全民创业、就业保障、慈善救助等方面,积极落实政策举措,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3.98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率比“十五”末提高了25个百分点,慈善基金规模突破1亿元,城镇“五大保险”⑤和农村医疗、养老保险实现广覆盖,人民群众在改革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针对群众普遍关注的区域供水、农村道路建设、水环境整治、危房改造、教育医疗等大事、急事、难事,市财政逐年加大民生投入,五年累计投入达到15.7亿元,年均增长51%,远超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幅。实践证明,只有在决策上充分尊重群众、在工作上主动依靠群众、在生活上高度关注群众,解决好一系列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我们才能在建设发展的过程中,赢得广大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促进发展成果共享、和谐社会共创。

  五年来取得的成绩令人振奋,但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们也要有清醒的认识。当前,我市经济总量不够大、发展不充分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观,壮大区域经济实力的任务任重道远;经济结构性矛盾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新兴产业的支撑力还不够强劲,资源环境的瓶颈约束还比较突出,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非常艰巨;城市形态还不够优化,功能还不够健全,建设管理的理念需要进一步更新;各级党员干部引领科学发展、服务跨越发展的能力和素质还需要进一步提升,等等。全市上下不可有丝毫懈怠,必须居安思危,自省自警,奋发图强。

  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要把握机遇、准确定位,坚定不移地向着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迈进

  根据省委“两个率先”战略的统一部署,到2015年,苏南有条件的地区,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扬中在全面小康建设中实现了第一个“率先”,巩固高水平小康建设成果,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既是应有的姿态,更是必保的目标。

  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我们处于宏观战略机遇期。经历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发达国家经济支撑逐步向实体回归,经济结构不断向高端升级,以创新主导的世界经济新格局正在形成,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了更为有益的外部条件;随着国内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的加速推进,内需经济的发展潜力巨大,我们推动跨越发展有了更为广阔的增长空间;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江苏沿江沿海开发战略深度推进,以及“宁、沪、杭”高铁互通的三重机遇叠加,为我们积聚跨越争先的能量,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基础条件。只要我们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科学运筹、不断攀升,一定能够以矫健的姿态,跻身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先进行列。

  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我们面临激烈的竞争压力。经历了全面小康的角逐,苏南发达地区、苏中先进地区都在精心谋划未来发展,高点定位奋进目标,以跨越赶超抢占新的制高点。江阴、常熟、海门、如皋等地,在“十二五”规划中都已响亮提出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扬中要在第二个“率先”中继续走在前列,必须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掀起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的热潮,为转型提升、跨越争先增创新的优势、增添新的动力。

  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我们拥有扎实的基础。“十二五”期间,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旗帜引领下,扬中将实现三大历史性跨越:

  一是随着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相继建成,交通格局将实现由“江心跳板”向“区域链核”的跨越。扬中港区将正式开放,泰州长江公路大桥将正式通车,238省道改线扬中段将全线贯通,扬中—镇江直达通道将全面建成,货运铁路专线将通至西来桥,与我市一江之隔的苏中机场也将启用,扬中将拥有全方位、立体式的对外交通出口,成为国内外客商竞相角逐的创业高地、投资热土,进入更为重要、更富含金量的黄金机遇期。

  二是随着主体经济和主导产业的快速扩张,经济规模将实现由“均量领先”向“总量倍增”的跨越。经过近年来持续不断地打基础,三大主导产业的定位日渐清晰,生态、岸线、创新、人脉优势日益彰显,“五大板块”的载体功能日趋完善。特别是随着大全科技园、中电变压器基地、荣德新能源、文德风电、LED蓝宝石基板,以及中石油长江项目、天舜金属、龙源重工、和润粮油等一批投资十亿元、数十亿元的重大项目相继建成,形成的产出,将以几何效应陆续释放,催生裂变扩张的加速度,推动扬中进入总量倍增的高速发展期。

  三是随着民生事业的持续改善,人民生活将实现由“全面小康”向“富裕安康”的跨越。“十二五”期间,随着经济总量的快速扩张,我市可供分配的社会财富将不断增加,老百姓的收入和保障水平将会实现更高层次的跃升;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纵深推进,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的公共资源和服务也将不断拓展,人民群众在持续“富口袋”的同时,将进一步提高“富脑袋”的程度,更加充分、更加普遍地分享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形势催人奋进,机遇不容错失。置身“十二五”发展的时代洪流,我们既要全方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也要大力度提高社会建设的水平;既要建设繁荣发达的现代化城市,也要建设富裕文明的现代化农村;既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要提高全民的文明素养,使经济社会的发展更加科学、更为全面、更可持续,使基本现代化的美好蓝图,在扬中展示出生动的现实景象。

  综合上述分析,扬中“十二五”发展的总体指导思想是: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扣“加快转型、跨越争先”的主题,深入实施“双提升”战略,在经济转型上彰显新优势,在城乡统筹上创造新特色,在民生共享上丰富新内涵,倾力打造产业支撑强劲的“实力扬中”、创新优势彰显的“活力扬中”、环境宜居宜业的“生态扬中”、百姓富裕安康的“幸福扬中”,奋力跻身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第一方阵”。

  ——产业支撑强劲的“实力扬中”,就是要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一二三次产业互补融合的产业结构。到2015年,制造业规模突破200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5%,高效农业面积比重达到80%;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实现翻番,分别达到500亿元、100亿元,在经济总量上再造一个新扬中。

  ——创新优势彰显的“活力扬中”,就是要大力弘扬“诚信博大、自强不息”的扬中精神,充分挖掘以“创新创业”为核心的特色文化,引导机关干部创先争优,企业家创新创业,老百姓全民创业,使扬中成为一个创业热情高涨、创新成果频现、充满朝气活力的魅力岛城,为跨越争先注入持久动力。到2015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3%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

  ——环境宜居宜业的“生态扬中”,就是要坚持“低碳发展、绿色增长”的理念,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深入推进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级卫生城市、全国生态市、国家级园林城市的创建工作,努力让自然环境更加秀美、居住环境更加宜人,生态与发展相互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到2015年,城乡建设累计投入达到15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30%以上;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6%以上;城市化率达到65%以上;单位GDP能耗和CO2、SO2、COD排放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百姓富裕安康的“幸福扬中”,就是要以民生幸福为目标取向,促进城乡居民持续增收,公共服务更加健全,社会保障水平城乡均等,民主法治建设更加完备,社会公平正义得到有力维护,老百姓的幸福感受明显增强。到2015年,城乡居民收入力争翻番,分别达到5.1万元和2.5万元;城乡公共服务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60%以上;城镇职工五大保险、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9%以上;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保持在99%以上。

  围绕上述目标定位,重点抓好六个方面:

  1、突出转型升级,构筑高水平的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持续壮大三大主导产业,着力培育新材料、新光电等新兴产业,形成“3+X”的产业体系,把扬中打造成以“智能电气岛”、“光伏产业岛”、“海工装备制造基地”闻名的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依托高速枢纽的区位优势和水、公、铁一体的交通优势,着力发展现代物流、高档商贸、服务外包、现代金融、生态旅游等新型业态,不断提升服务业的档次和水平。着力提升现代农业,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为龙头,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生态农业、都市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2、突出科技人才,构筑内源式的创新创优体系。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重点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创新型企业,持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强化人才的支撑功能,实行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高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三高联动”,以人才优势构筑发展优势。强化投入的牵引效应,持续壮大创新基金、人才基金和风投基金的规模,带动全社会加大创新投入,促进更多的“扬中制造”向“扬中创造”转变。

  3、突出要素集聚,构筑全方位的开发开放体系。挖掘产业招商潜力,对接产业发展导向,用活各类政策措施,坚持国资、外资、民资三资齐聚,每年引进一批超1亿美元或10亿元人民币以上的重大项目落户扬中。放大深水岸线优势,科学规划、有序利用深水岸线资源,大力培植引领项目集群、联动腹地开发的新兴产业。提升园区载体功能,加快推动“五大板块”从形态开发向功能开发转变,从一般园区向特色园区提升,形成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产业板块。

  4、突出统筹发展,构筑一体化的城乡建设体系。充分彰显城市特色,按照“生态宜居、水上花园”的城市定位,强化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全力打造亲水临江、清新秀美的生态岛园。加快中心城区建设,深入推进“城市南进”,同步推进老城改造,带动中心城区聚人气、兴商气,提升城市经济的集聚力和影响力。统筹城乡一体发展,大力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市场体系、公共服务、管理体制“六个一体化”,加快形成以新城区为龙头、新市镇为支撑、新社区为单元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5、突出节约集约,构筑友好型的生态环境体系。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建立健全节约用地考核评价体系,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用地投资密度、产出强度、“亩均效益”标准,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居住向社区集中、农业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实现资源的高效持续利用。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坚决淘汰高耗能、高排放、低产出、低效益的落后产能,鼓励环保产业、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加快发展,大力推进清洁家园、美化城市行动,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充分展现水清、地绿、天蓝的优美人居环境。积极倡导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在全社会倡导崇尚自然、崇尚环保、崇尚节约的社会风尚和文化氛围,推动经济社会加快进入以绿色、低碳为特征的可持续发展轨道。

  6、突出改善民生,构筑普惠性的社会服务体系。全力提升群众收入水平。实施城乡居民收入“五年倍增计划”,促进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实现动态脱贫。不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着力完善城乡并轨的社保体系和社会救助体系,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普惠于民。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快推动优质教育向农村拓展、卫生体系向农村覆盖、公共文化向农村渗透、公共交通向农村延伸。全面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法治为要,加快由防范型管理向服务型管理转变,确保群众安居乐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以上六个方面,涵盖经济转型升级、城乡统筹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等方方面面。全市上下都要齐心协力、开拓进取,以最好的发展质量、最快的建设速度、最强的执行能力,加快扬中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进程。

  三、迈向基本现代化,我们必须奋力作为、整体推进,促进各项工作强势开局、全面提升

  2011年既是“十二五”的起步之年,也是建党90周年的特殊年份。全市各项工作必须突出“强势开局、全面提升”的总体要求,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以优异的业绩,为“十二五”发展开好局、起好步,向党的90华诞献礼。明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6%以上,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2%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性投入分别增长30%、25%以上,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13%以上,单位GDP能耗下降3.5%以上。重点抓好三个方面:

  (一)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构筑转型升级的先导优势。

  一是要促进主导产业集聚。锁定“千亿级产业”的目标定位,加速传统产业的高端提升、新兴产业的裂变倍增。智能电气产业,要全面对接国家智能电网产业规划,深化与清华大学、国网电科院等一流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共建省级智能电网产业园,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系列化方向延伸,产品向特种变压器、高压特高压、组合电器设备以及电能质量治理等领域拓展。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光伏产业和风电设备制造。光伏产业,加速大全、环太、荣德、丰源等骨干企业的扩张,引导中小企业积极配套,力争铸锭切片年产能达到3000MW,电池片、组件均达到1000MW,产业规模突破200亿元;风电设备制造,要深化文德风电与国电、美国RE公司的合作,加速进军海外市场,加快推进3-6MW海上风电项目,力争年内开工。大力引进发电机、叶片、塔筒、控制系统等配套产业落户扬中,加快产业集聚发展。装备制造业,要着力提升高技术海洋船舶、船舶配套、海工产品、港口机械的产出规模,确保龙源重工开工建设,新韩通大型船坞项目全部建成。明年,三大主导产业规模要力争达到650亿元,占工业经济的比重达到82%以上。

  二是要提高服务经济层次。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新的战略支撑,启动现代服务业“两年行动计划”。今后两年,服务业投入要分别达到28亿元、38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每年增加1.5个百分点,到2012年达到42%。要大力发展桥港经济。进一步放大大桥、港口建设带来的流量倍增效应,重点发展以仓储物流、专业市场为主的桥港经济。明年,中石油长江项目总投资83亿元的4个陆域项目要全面开工,形成明显的形象进度;联统金属物流二期要基本建成,吸纳300户以上经营户入驻。要大力发展城市经济。加快雨润中央国际广场、港东南路商业步行街等标志性项目建设,建成东泰家居广场、扬子城市广场、明珠农商城,开工建设电气工业品市场,明年新增各类商业经营面积48万平方米以上。依托科创中心和产业园区的集聚功能,着力发展服务外包、软件开发、动漫创意产业,力争服务外包总额明年超过2500万美元。在大桥互通周边规划、建设科技商务中心和高端专业市场,使之成为城市经济窗口、城市形象地标。要大力发展旅游经济。放大“中国河豚之乡”的品牌效应,举办第八届“中国·扬中河豚美食节”,把河豚美食打造成扬中节庆经济和旅游资源的“第一品牌”。深入推进环岛生态开发,建成太平文化广场,构建主题突出、点线结合、城乡互动的精品旅游线。另外,要进一步优化“二、三产剥离”⑥的激励政策,积极引导工业企业再造业务流程,对研发设计、仓储物流、售后服务等非核心环节进行“主辅分离”,扩大生产性服务业比重。

  三是要强化规模经济支撑。强化龙头引领。重点培育大全、环太、荣德、中电等一批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全力打造一批“品牌企业”、“明星企业”。明年,大全科技园和中电变压器基地分别形成产出30亿元和20亿元;LED蓝宝石基板项目一期基本建成,新增产能15亿元左右。全市新增销售超50亿元企业2家,亿元企业新增26家以上,总数超过100家。加快资本运营。进一步加快企业上市步伐,注重培育上市后备资源,推动凯帆电气、威腾母线、中电变压器、香江股份等企业通过股权融资、项目融资等方式实现裂变发展,明年确保1家、力争2家企业上市。壮大规模梯队。鼓励支持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中小企业,通过合资合作、配套嫁接等途径,壮大规模、扩大产能,确保超2000万元的规模企业总数达到220家以上。

  四是要发挥科技创新优势。重点培扶一批创新型企业。深入推进“电力电器品牌培育基地”建设,积极实施“百企百品”⑦创新工程,鼓励行业领先的企业参与制定技术标准,形成一批具有自主品牌、标准和专利的科技型、创新型企业,明年确保实施省级以上科技项目70项,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家以上。全力搭建一批技术创新平台。纵深推进科技合作,加快建设政产学研金合作联盟,建成“清华—扬中智能电网研发平台”、“省级中低压配电设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科技小额贷款公司等公共服务平台,力争新增科创孵化中心面积5万平方米左右,重点骨干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比例达到80%。加快引进一批高端人才团队。积极开发“第一资源”,全力加强高层次科技人才、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高素质管理人才和高技能实用人才“四支队伍”建设,明年确保引进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或团队6-8个,为提升创新水平、建设人才强市注入“源动力”。

  五是要提升板块承载能力。加快基础建设。深入推进“五大板块”道路、管网等基础建设,全年投入达到4亿元以上。继续加大拆迁腾地力度,开发区要确保拆迁600户、腾地3500亩以上,其他产业集中区拆迁腾地2800亩以上;加快永胜22万伏,以及开发区、新材料工业园等8个11万伏变电所建设,确保年底前投入运行;建成西来桥11万伏过江电力通道。完善配套功能。重点开工建设海关、边检、国检综合办公大楼,以及相关配套服务设施,尽快实现进出口贸易“一站通”。创新开发机制。鼓励本地规模企业、吸引外地重大项目组团进驻,联合开发“共建式园区”,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区中园”、“园中园”。

  六是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坚持特色化发展,以秧草、草坪为主体,明年确保新增设施栽培面积1000亩以上;积极发展以江鲜为主体的高效渔业、休闲渔业,放大扬中河豚、扬中江鲜的品牌效应,重点建设长江名贵鱼养殖基地、浩顺鱼鳖混养基地,打造全省最大的水产原种场。实施规模化经营,广泛推行“订单农业”模式,积极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扶持壮大一批农业龙头企业,确保明年新增5家以上;加大土地流转力度,鼓励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力争新增农业规模种植面积1万亩左右;大力发展“三大合作”,将农民合作社打造成汇集生产要素、推动产业发展、保障农民利益、带动农民增收的重要平台,明年新增合作经济组织40家左右。推动园区化管理,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先期实施园区培训中心、研发中心等工程,确保创成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同步实施南江现代农业园建设,争创镇江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二)加快推进城乡建设,构建城乡一体的发展格局。

  一是要完善功能,加快建设中心城。全面推进滨江新城建设,全年投入建设资金10亿元以上。开工建设奥体中心、高级中学,年内完成总工程量的60%以上,基本建成滨江湿地公园,竣工交付安置小区一期6.75万平方米。深入推进老城改造,完成扬子桥、老车站片区改造,启动实施园丁路南侧片区、江洲西路部分区域连片开发;加快完善扬子西路、扬子河两侧、环城东路污水管网,初步建成较为完备的城市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加快房地产业发展,重点建设浩云湾、上水名都等精品楼盘,确保新开工70万平方米以上、竣工46万平方米以上。科学运筹、积极鼓励各类资本多元化参与城市开发,全面提升城市建设的市场化、资本化运作水平。

  二是要彰显个性,全力打造新市镇。深入推进新市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各镇区要按照“居住集中、产业集聚、功能完善”的要求,加快以新社区为核心的新市镇建设,全市开工面积确保20万平方米。大力开展土地复垦和征地拆迁,力争完成土地整理1000亩以上,拆迁5万平方米以上;各中心社区要同步推进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进一步拉开框架、完善功能。要加快转变拆迁安置方式,在强化宣传引导、妥善安排群众生活的同时,快建、多建一批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的集中安置小区,以新的居住形式、社会保障方式,切实提高广大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同时,要逐步建立农民宅基地退出补偿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利益递增机制,让农民分享到更多土地级差收益,确保失地不失利。

  三是要畅通路网,加速构建大交通。上半年开工“五桥”,启动扬中—镇江直达通道建设,完成238省道改线全部工程,实施外环南路延伸、翠竹北路、滨江大道、兴旺大道以及油坊政前路东延等接线工程,确保2012年238省道改线、扬中—镇江直达通道与泰州长江公路大桥同步竣工通车。实施江洲西路拓宽改造工程,进一步提升城区主干道的通行能力。全面推行城乡公交一体化,新增新型环保节能公交车100辆,确保农村公路通达率达到100%。

  四是要放大特色,倾力建设生态岛。加强节能减排,加快建设重点污染源监测系统,全力削减排放总量。深入推进“四城同创”,确保创卫、创模和生态市创建通过省级考核验收。组织开展应拆未拆专项整治行动,维护城乡建设秩序。继续实施“绿岛工程”,全年新增绿化5000亩,成片造林3000亩以上。加强水环境治理,突出抓好明珠湾、扬子河、三茅大港等骨干河港的源头治理,努力使城乡水环境有明显提升。推动城市管理延伸至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加大社区物业管理力度,彻底整治乱停乱放、乱披乱挂、占道经营、渣土车抛洒等顽症,持续改善市容市貌。加强农村环境管护,完善河道保洁、绿化管养、垃圾清运等长效机制,优化农村居住环境。

  (三)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受。

  一是要切实提高收入水平。深入开展“四争”⑧行动,确保到2012年,消除集体年收入50万元以下的村,年人均纯收入不足4000元的农户。把扶持创业放在优先位置,扎实推进创业示范点、创业示范园建设,不断提高创业成功率和带动力,全年力争扶持创业1000人以上,带动就业5500人以上。扩大社会就业,加大对“4050”人员、双失业职工等就业困难群体的援助,确保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8%以内,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巩固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实施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绩效工资制度,让更多市民、职工依靠工资性收入提高幸福感受。加强市场价格监管,稳定市场价格秩序,保障群众生活需求。

  二是要切实解决后顾之忧。积极扩大养老、工伤、医疗、失业、生育保险覆盖面,逐步构建“高质量、可持续”的保障体系。扎实开展历史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工作,新被征地农民实现“即征即保、应保尽保”。规划建设市福利中心,加快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全年新增12家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站。持续扩大慈善基金规模,明年增加2000万元以上,重点加大对重症和残病群体的救助力度,减少“大病不敢治”现象的发生。完善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制度,让更多低保家庭住得上廉租房、低收入家庭住得起经济适用房、外来就业人员租得到公租房。

  三是要切实完善公共服务。强化社区服务和管理职能,探索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站、业主委员会和物业管理公司“五位一体”的服务管理模式;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优先投入,加快市一中综合楼、城西幼儿园建设,深入推进“名校、名师”工程,促进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启动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基本药物制度,稳步提高医保补贴标准、保险补偿率。坚持公益性文化与经营性文化“两手抓”,引入和实施高档影厅、创作基地、演艺中心等文化产业项目,促进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的同步增强。

  四是要切实弘扬文明新风。以“庆祝建党90周年”、“道德宣传月”、“四进社区”等活动为载体,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使 “诚信博大、自强不息”成为每个扬中人的自觉追求。深入开展文明城市、文明行业、文明社区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广泛参与中发动群众,在深化创建中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加强爱心服务站建设,使“大气做人、大爱扬中”的城市风尚得到传承。实施“提高出生人口素质行动计划”,提高新出生人口的早期教育水平。

  五是要切实优化社会管理。深入推进“法治扬中”、“平安扬中”、“诚信扬中”建设,着力完善社会管理机制,努力营造安定和谐、井然有序的环境。深入开展“六五普法”,积极推进法治进机关、进乡村、进学校、进企业,努力形成党委依法执政、政府依法行政、机关公正执法、人民群众知法懂法守法的良好局面。健全矛盾调解机制,提高领导接访、带案下访的频次,实施“诉调对接”、“公调对接”,有效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坚持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不断完善严防、严打、严管的大防控体系,切实提高群众的安全感。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加大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专项治理,全力压降各类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四、肩负新的使命,我们必须昂扬斗志、自信自强,以务实创新之举为跨越争先作出贡献

  全面落实既定的战略目标,实现“十二五”的强势开局,关键在于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全市各级要以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引,抓好“创先争优”活动的成果转化,在思想、组织、作风等各个层面,革故鼎新,激发潜能,切实担负起引领和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任。

  1、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永葆跨越争先的进取心。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我们拥有良好的发展势头、坚实的物质基础、独特的竞争优势,有条件也应该走在全省前列。全市上下都要敢想敢干,超越自我,勇挑重担,争先当强,在率先基本现代化建设的大舞台上,显身手、争贡献。要善于学习。在学习中思考加快“双提升”、迈向现代化的战略走向,思考转变发展方式、突破瓶颈制约的工作路径。要准确把握宏观政策的变化,超前谋划有效应对的举措,增强先人一步的主动意识,强化快人一拍的工作节奏,强势推进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要勇于创新。主动顺应“十二五”发展的总体部署,打破阻碍发展的条条框框,有针对性地突破矛盾、解决问题。特别是要积极探索节约集约发展的新经验、转变安置方式的新举措、居民收入倍增的新机制,做敢于实践的探索者,勇立潮头的开拓者。要敢于“亮剑”。各镇区都要敢于亮出争先的目标,向先进看齐,与强手比拼,在“全省百强”中争位次,在“镇江十强”中争上游;各部门要有响亮的定位,在服务发展、助推发展方面,比干劲、比作为,争第一、创唯一;广大企业要围绕经济转型、产业升级,抢投入、快发展,在与扬中共同发展中成就辉煌。

  2、要进一步强基固本,提升各级组织的战斗力。明年是市镇两级党委的换届之年,要加强对换届工作的组织和监督,严明程序,严格要求,严肃纪律,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换届环境;积极推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打破干部选拔任用的传统形式,有侧重地在部分镇区、机关部门,开展正副职公推直选试点,提高差额选举、竞争上岗、交流换岗的比例,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带动全市各项工作快速高效推进。要按照新一轮“三级联创”的要求,深入开展“三增”主题活动,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宗旨意识、奉献意识和责任意识,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坚强保障。要切实加强换届后的村、社区“两委”建设。以“四争”⑧三年行动为抓手,突出创业富民这个主题,激励基层党组织带头创业、领民创业、创新创业,让更多基层党员干部走向经济发展的主战场。要开展多样化、经常性的干部培训。典型引路和教育引导相结合,提升各级干部的党性修养、发展本领和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要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的作用。坚持“党建带群建、群建促党建”的工作思路,加强党对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领导,形成上下一心、群策群力、共谋发展的生动局面。

  3、要进一步狠抓落实,塑造干部队伍的新形象。全市各级要围绕“实力扬中、活力扬中、生态扬中、幸福扬中”的建设目标,始终保持跨越争先的奋进态势,把全部心思凝聚到干事业上,把所有精力投入到抓落实上,持续推动转型提升、跨越争先,努力使我们的发展硬指标、富民人均值、群众幸福感、社会和谐度达到苏南先进水平。各级领导干部要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深入项目现场,深入基层群众,深入生产一线,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把既定的目标、思路、政策、措施落到实处。行政服务部门要切实强化大局观念,在重点项目的审批、重大决策的执行、重要事项的处理上,提高办事效率,打破“中层梗阻”,畅通“绿色通道”,有效促进全局工作的开展和部门效能的提升。纪检监察机关要强化行政部门权力内控机制建设,加强对重大工程、重点领域和重要权力节点的监管;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大违法违纪案件查处力度,切实维护纪律、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以反腐倡廉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保障发展。

  同志们,“十二五”的发展,事关全局和长远,使命重大而光荣。让我们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真抓实干的落实力,奋发有为、奋发进取、奋发图强,全面完成既定的目标任务,共同开创扬中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崭新局面!

注释:

①城中村改造“10+1”项目:大众村7组片区改造、新扬社区静湾小区北侧西片区改造、新扬社区丰收河东段片区改造、企东村秦家埭片区改造、企东村绿扬集团西侧片区改造、港联社区原房管局西南侧片区改造、广宁社区建宁路西侧局部片区改造、中桥社区中八桥港东侧局部片区改造、三桥村花园新村西侧片区改造、建设社区金苇路南侧局部片区改造,以及新扬社区新扬路西侧3组老埭片区改造。

②“双拆”:重点项目拆迁、城区违法建设拆除。

③“五大板块”:经济开发区、新坝科技园区、新材料工业园、船舶工业集中区、西来桥“产业岛”。

④“四城同创”: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级卫生城市、全国生态市、国家级园林城市。

⑤城镇“五大保险”: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企业职工工伤保险、女职工生育保险、失业保险。

⑥“二、三产剥离”:把混合在工业企业中的生产性服务业分离出来,交由专门企业经营,实现企业不同产业的业务分割和专业经营,从而优化产业结构和税收结构。

⑦“百企百品”创新工程: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力争在三年内,培育100家创新型企业(包括高新技术企业、省级以上创新型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培育100个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或重点新产品。

⑧“四争”:争创“双强”(带头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班子、争当强村富民先进;争做帮扶先进集体和争当帮扶先进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