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挡、给油,公车改革已“驶”入“快车道”。
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认为,摸清家底并回归公用,这成为公车改革的应有之义。
公车账本有望不再“糊涂”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2011年(公务)车辆购置及运行费等支出原则上零增长,切实降低行政成本。
此前,财政部也出台政策,首次将公务用车纳入预算决算管理。
财政部新闻发言人戴柏华8日表示,今年将加大财政信息公开力度,其中,财政部将公开2011年中央预算部门出国经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的经费预算总体情况,中央预算部门相应公开本部门出国经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的经费预算。
摸清公车家底,已经迈出坚实一步。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常务副市长吉林近日表示,3月底后,北京市公务用车数量将向申请信息公开的个人公开。
除了数量,公车的成本和支出亦广受关注。民革中央2010年一份关于公车改革的提案指出,调查显示,每年一辆公务车的运行成本(含司机工资、福利)至少在6万元以上,有的甚至超过10万元。地方公车消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在6%至12%之间,有些地方甚至更高。
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重庆市副主委、重庆市监察局副局长杜黎明9日在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上作大会发言时表示,据国家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目前,党政机关及行政事业单位公务用车总量已达200多万辆(不包括医院、学校、国企、军队配车),每年消费支出已达1500亿~2000亿元,每年车辆购置费增长率为20%以上。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以前公车预算并没有纳入预决算管理,也未如此细化地公开过,算是一笔糊涂账。现在明确要求做到经费预算公开则是一个进步。
对于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2011年(公务)车辆购置及运行费等支出原则上零增长”,竹立家表示,要做到2011年零增长,还得先公开2010年的费用,这样才有个可作对比的基数,有利于社会监督。在他看来,既然政府工作报告已明确提出这一点,那就一定要履行承诺,才能树立起政府的公信力。
政协委员建议公示公车身份
多位全国政协委员认为,摸清家底后,更应确保公务车回归公用。
杜黎明昨天在上述发言中指出,国家发改委调研报告显示,公车使用有三个“三分之一”:办公事占三分之一,领导干部及其亲属私用占三分之一,司机私用占三分之一。中央及地方新闻媒体曾多次曝光公车接送孩子上学,造成学校门口大塞车的现象。
对于公车改革,他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其中之一便是建立刚性财政预算约束的公车管理体系。以预算管理实现总量控制,把公车管理纳入公共财政体制。严控公车购置数量、购置金额。当前,尤其要坚持减少配置总量、降低配备标准。
如何加强对保留公车的监管?杜黎明给出了五点建言:一是采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对公务用车实行智能化监控。二是对公务车辆及其驾驶人员实行公司化管理。三是公示公车身份,在车身的醒目位置喷涂“公车”字样,或者在车牌号码后面加一个“公”字,方便社会监督。四是纳入电子监察系统予以全程监督。五是严肃查处超标超量配置专车、擅自配备专车、假公济私等违规行为。
全国政协委员庄威认为,当前可以通过改变发放车改补贴、大力推行公务用车里程定额制的方法,推进公车改革。具体做法就是将现有公务车集中管理使用,有关部门为公务车使用单位核定年度用车里程定额,单位再按职务、级别和工作量具体分解到各内设机构。实际需要用车时,各单位在里程定额内通过程序向服务中心申请安排用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