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们在《电子离合式四轮驱动系统解析(上篇)》中详细介绍了三菱S-AWC以及富士DCCD的结构以及原理。本文将继续为大家讲解日系另外两个电子离合式四轮驱动系统——日产ATTESA-E-TS和本田SH-AWD。
日产ATTESA-E-TS:
(日产SKYLINE GTR R34)
发展历程:
ATTESA首现于1987年Bluebird、NISSAN Pulsar GTi-R等车型。
ATTESA E-TS四轮驱动技术自从SKYLINE GTR R32开始被使用。
1995年,GTR R33推出后,以及后来的R34,V-SPEC车型均标准配备了称之为ATTESA E-TS PRO版本的四轮驱动系统。
系统构成:
此处以ATTESA E-TS作为例子解析ATTESA系统的结构简图。
ATTESA系统主要由两个部件构成:主动式中央差速器和主动式后桥差速器。
(日产SKYLINE GTR R34底盘)
工作原理:
整个E-TS四驱系统与ABS防抱死系统都由同一块ECU集中控制,当ECU侦察到某个后轮发现打滑现象时,系统向LSD发出信号,将最多50%以下的扭力强制分配给前轮,ATTESA E-TS通过分析可分配不同的扭力比率到前驱动轮(实现1:99或者50:50的前后比例)。
ATTESA E-TS PRO中添加的主动式后桥差速器通过液压离合片实现后轴左右轮的动力分配。当其中一个车轮打滑的时候将动力分配给另外一侧的车轮,限制打滑车轮的动力输出,提升车辆的操控性能。
编辑点评:
ATTESA E-TS PRO是日系车中最经典的电控离合式四轮驱动系统,可以说是电控离合式四轮驱动系统的始祖。对于日产的GTR,车迷们多少都会膜拜。而GTR之所以得到车迷们的肯定,多少都有ATTESA E-TS PRO的一份功劳。
本田SH-AWD:
SH-AWD是一套公路四驱系统,通过后桥电磁离合器以及VSA车身稳定系统的配合来达到前后桥以及后桥两车轮之间扭矩分配的目的,从而实现精确控制车身运动轨迹。
SH-AWD相比以上的动力分配系统来说,体积要小巧的多。SH-AWD通过位于后桥的SH-AWD单元取代了传统高性能四驱系统的前、中、后三个差速锁。实现了动力分配系统的小型化。
SH-AWD前后轴动力分配可在70:30至30:70区间内调节。后轴左右轮驱动力可在100:0至0:100区间内无级控制。
发展历史:
1996年,ATTS被运用到本田Prelude车型上。这是本田首次在量产车型上使用多片液压离合器进行后桥左右轮动力分配。
2003年,VTM-4被运用到第一代MDX上。VTM-4舍弃了ATTS的液压式多片离合器,换用了电磁式多篇离合器,简化了结构降低了成本。
时至今日,第三代的SH-AWD系统采用的电磁离合器得到了优化。可以更加精确地分配前后轴以及后轴车轮间的扭矩。
系统构成:
SH-AWD系统的前桥位置有一个前后轴的分动装置,前后轴传动比恒定为30:70。前后轴的扭力分配由位于后翘的SH-AWD单元内部的电磁离合片负责。
SH-AWD单元主要有两部分构成:后部驱动单元的加速装置和两个电磁离合器。
工作原理:
(SH-AWD实物图)
后轮驱动单元加速装置的作用:直线行驶时按照1:1的转速传动比传递动力到后桥;转弯时,通过液压执行器操作离合器组件将行星齿轮架与壳体耦合,能使加速装置的输出轴比输入轴转动得更快。
两个电磁离合器的作用:通过对这些离合器的控制,可改变前、后扭力分配。根据不同情况,后轮能得到引擎总输出的30%到70%,左右两侧的直接电磁离合器也可以单独控制,极限情况下可将后桥的全部扭力分配到一个轮子上边。
通过以上提到的两个部件协同工作,SH-AWD可以实现以下的功能。
直线巡航时,前后轴扭矩分配为70:30,获得更好的燃油经济性。
直线加速时,前后轴扭矩分配为60:40,获得更好的加速性能。
转弯角度较大时,前后轴扭矩分配为30:70,获得类似于后驱的弯道特性。
点评:
本田的SH-AWD舍弃了中央差速器,整个动力分配系统都整合到后桥上的SH-AWD总成上。SH-AWD总成集成了前后轴的动力分配,后轴左右轮的动力分配,体积小巧,是一套出色的公路型四轮驱动系统。
名词解析:
ATTESA:Advanced Total Traction Engineering System for All-terrain,即“先进牵引力控制系统”。
E-TS:Electronic Torque Split,即“电子扭矩分配”。
SH-AWD:Super Handing All-Wheel Drive system,即“超级四轮驱动力自由控制系统”。
ATTS:Active Torque Transfer System,即“主动扭矩分配系统”。
VTM-4:Varible Torque Management AWD System,即“可变扭矩管理四驱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