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背后的政府推手
整个汽车产业多大产能最合适?汽车行业的政府监管部门和企业一直周旋在这个“猫抓老鼠”的游戏之中,所幸政府部门前几次拉响警报都只是一场虚惊,但这并不代表旺市下再次提及“产能过剩”是危言耸听。
2009年的意外
前几轮的车市井喷,起码从表面上化解了汽车行业产能过剩的矛盾。2001、2002年车市进入第一次“井喷”期,将2000年车市出现的40%生产能力放空有效利用起来,主管部门首次开始担心的汽车“产能过剩”并没有出现。
随后,汽车企业相继进入第一轮扩产阶段,到2004年,中国汽车工业产能攀升至800万辆,但当年车市的销量仅为507万辆,接近300万辆的过剩产能直接导致国内汽车市场销售价格一降再降,价格战日益升级,全年低端轿车的价格平均下滑了9%,行业利润率微薄。
汽车行业的寒流一直持续到2005年,根据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数据,2005年汽车行业的产能利用率仅71.5%,这一数字成为汽车行业被界定为“产能过剩”行业的依据。
产业低迷令政府部门不得不再次加大调控力度,2006年底,发改委下发了《汽车工业结构调整意见的通知》不仅将汽车行业圈定在“过剩行业”范围中,而且,对整车企业异地建厂等行为作出明确限定,对于那些年产销量长期达不到一定数量的生产企业,发改委决定暂停向其颁发产品“准生证”。
不过,随着2006年、2007年汽车行业高速增长,过剩的产能再次被市场消化,政府部门举起的大棒并没有应声落下。
去年,国家产业结构调控之手再次指向六大产能过剩产业,虽然汽车并未列入其中,但是国务院多部委已对汽车业高产能隐患给予高度关注。
根据发改委对汽车产能的调查结果,去年汽车行业的产能利用率接近80%,处于正常值区间。“但我国汽车市场的长期稳定增长仍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随着政策效应的递减和社会环境压力的加大,到了2010年、2013年,汽车行业规划产能将大大高于汽车市场的需求。产能利用率有可能低于70%,出现产能过剩的局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有关领导去年9月的一番表态,给迅速攀升中的汽车行业敲响了警钟。
地方政府的推手
值得一提的是,政府推手越来越成为汽车产能膨胀的催化剂。
日前召开的吉林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吉林省有关领导表示,被称为中国“汽车城”的长春市,将来属地汽车产量将会达到年产整车300万辆。
很多地方省市都对汽车项目寄予厚望。吉利汽车与兰州市政府签订10万辆产能扩产协议时,兰州市政府随即表示,当地要以吉利汽车项目为基础,打造一个年产值超过100亿元的区域性汽车产业集群。
业内人士坦言,2010年汽车行业总体上看不会出现生产能力过剩,但是在某些车型确实存在产能过剩的风险。“比较令人忧虑的是两款车型:微型客车和新能源汽车。”汽车分析师贾新光表示。
他认为,国内已经出现微型客车热,据不完全统计,已经形成和正在建设的生产能力至少700万辆,今年市场需求在300万辆左右。而且这个市场有很大成分是政策拉动,政策变动是难以预料的,风险极大。
“新能源汽车目前主要以国家财政补助方式进行示范推广,市场并没有真正启动,去年新能源汽车销售量为5600辆,仅山东一省就规划到2011年形成30万辆新能源汽车生产能力。”贾新光表示。
但是汽车企业却对“产能过剩”有不同的看法。汽车企业认为,在一个市场爆发巨大需求潜力时,厂家的扩产冲动是再正常不过的行为。“2005年~2007年汽车市场需求大量提高,很多企业如东风日产、广汽丰田和东风本田等,都因为产能不足而在市场上吃尽了亏,尤其是去年,大多数企业都在为如何克服产能不足而焦虑。”北京现代汽车公司一位销售经理接受采访时表示。
那么,供求之间究竟达到多大比例,才是正常水平?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董扬认为,在汽车市场平稳发展的情况下,产能有15%的“富余”是正常现象,也就是说,如果汽车市场规模每年增长20%,那么产能应该有30%~35%的“富余”。
而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计,今年车市将增长10%左右。这就意味着,继去年中国车市超过40%的暴增过后,从明年起,车市整体增速将逐步放缓,而今年刚刚破土动工的新投资项目,或将在两三年之后,成为汽车产业产能过剩的新“包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