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网讯 骤然降温,感冒发烧怎么办?可能不少人会选择到大医院输液,但今后想这么做将变得困难了。近日,江苏省卫计委发布《转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通知的通知》(下称《通知》),宣布除儿童医院,明年7月1日起,全省二级以上医院全面停止门诊患者静脉输注抗菌药物;明年年底前,门诊全面停止静脉输液。
记者了解到,2012年,市一院持续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集中治理,通过设置用药管理权限、明确规定用药品种及用药适应症等,引导市民树立正确用药观。在持续的严格监管下,目前,该院门诊输液比例下降约50%,药占比降至28%。然而,虽然整治已经持续开展3年,可依旧有不少市民对这一举措表示不解,主动要求输液的患者仍不鲜见。对此,有人指出,用药观念的改变,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记者走访:输液室“吃香” 不少患者主动要求输液
“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是医学常识,但在现实生活中,这个顺序常常被颠倒,输液室俨然成为各大医院最繁忙之地。
江大附院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虽然医生都主张尽量口服药物治疗,但是在门诊中,这样的建议往往遭到患者或其家属的质疑,“患者到医院就诊,对医治时间和效果都有期望和要求,希望‘速战速决’,所以很多都会明确表示要输液治疗。”
昨天上午,市区一所医院的成人输液室内数十张座椅已近坐满,正在输液的刘先生颇为感慨,“上个礼拜就感冒,吃了几天药也不见好,就来挂水了。”在另一家医院的儿科,一名中年女子带着儿子焦急地说:“医生,孩子发烧了,过两天他还有比赛,赶紧挂水把病压下去吧。”接诊的医生边说边摇头,提出这样要求的家长,在儿科并不少见,如果医生诊断后认为孩子不需要输液,反而会遭到质疑和指责。
权威发布:明年年底前大医院门诊将不准输液
而省卫计委近日发布的《通知》中,要求加大门诊、急诊抗菌药物静脉使用管理力度,采取有效措施,降低使用比例和使用量,逐步全面停止门诊患者静脉输注抗菌药物。除了儿童医院,明年7月1日起,全省二级以上医院全面停止门诊患者静脉输注抗菌药物;明年年底前,门诊全面停止静脉输液。
与此同时,对不同管理级别的抗菌药物处方权限进行严格限定,明确各级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权限。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将重点点评感染性疾病科、外科、呼吸科、重症医学科等临床科室以及I类切口手术和介入诊疗病例等抗菌药物使用“大户”,点评结果将作为科室和医务人员处方权授予及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
《通知》还指出,将对出现抗菌药物超常处方3次以上且无正当理由的医师提出警告,限制抗菌药物处方权;限制处方权后,仍出现超常处方且无正当理由的,取消其抗菌药物处方权,且6个月内不得恢复。
医院做法:严控抗菌药物使用一院门诊输液比例下降50%
在我市各大医院中,市第一人民医院的门诊量一直位于前列。2012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经卫生部审议通过并于当年施行。结合该背景,市一院对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重拳出击”,开展专项整治活动,除了对该院所有抗菌药物进行分类、分级,明确各级各类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权限,还实行多学科联合管理,建议中度以下感染口服抗菌药物,重度感染住院治疗,以减少过度输液行为。
通过专项整治,市一院抗生素使用强度明显降低,3年来,该院门诊病人输液比例从15.45%下降到7.15%,日均输液人次从原先的400人次降至200人次,门诊病人输液不良反应发生例数也从25例下降到10例。
“严控抗菌药物的背后,其实也向市民传递一种正确的用药观。”市一院相关负责人说,专项整治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规范所有治疗,减少输液量,给市民一个提示,告诉大家门诊并不提倡输液。
争议:治疗普通疾病为何优先选择口服药物?
“感冒发烧不给输液,还算什么看病?”起初,市一院的做法引来一些患者的不满。在他们看来,为了早点看好病,输液治疗是最佳途径,而且对于抵抗力较弱的儿童和行动不便的老人来说,门诊输液更是不可或缺的治疗手段。
“从反馈到医院的信息来看,一些患者对于输液的认识仍旧存在一定误区。”市一院相关负责人说,输液见效快,但是药物直接进入血液所带来的风险要比口服药物大,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长期静脉滴注抗菌药物可能会使体内菌群失调,增加病菌耐药性,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让有些疾病变得难以根治。”
有研究数据表明,我国每年人均抗生素使用量约为138克,是美国相同指标的10倍。仅2010年中国平均每人输液8瓶,门诊输液率为60%-70%。另据今年公布的《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14年)》,按照药品给药途径统计,去年药品不良反应或事件报告中,按照涉及药品给药途径分布,静脉注射给药占57.8%,与2013年相比,上升了2.1个百分点。
“由于输液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口服药物,具有一定风险性,如果患者肠胃功能正常,建议首选口服药物。”江大附院药剂科主任、主任药剂师、药理学博士谭才宏从专业角度阐述口服药物优先的原因,他说,口服药物后,经过胃肠道的消化,药物分子更加细小,吸收入血后,还会经过肝脏“过滤”,才分布到全身,是一个相对而言比较安全的过程。
究竟哪些疾病需要药物治疗,病情发展到什么阶段才能输液?对此,谭才宏说,这并无明确标准,“患者病情不同,无法形成一个统一标准。”他举了一个例子,同样是感冒,体质好的年轻人即使不挂水,一段时间也可自愈,而年老体弱、患有基础疾病的患者,或会因此引发其他更严重的疾病,在此种情况下,就可能需要输液,甚至住院治疗。“因此,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应当选择更安全、副作用小的给药途径,切忌盲目输液,当然,也没有必要因为输液‘存在危险’就一味杜绝,如果病情严重仍坚持不输液,也会加重病情,引起其他的问题,该采用哪种治疗方式,还是要听从医嘱。”
疑问:新规施行后是否会给就诊“添麻烦”
对于此项新规,不少市民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昨天上午,在一家医院呼吸内科候诊的黄先生就明确表示并不赞成取消门诊输液的做法,“在门诊挂水方便,有个头疼脑热也能好得快。”陪母亲看病的孙小姐也抱有相同看法,她说:“从门诊转到急诊或住院部,浪费时间,说不定还会耽误病情。”
“在国外生活的这些年,我从未见过输液室人满为患的场景。”在日本留学多年的邵先生告诉记者,在日本,输液相当于一次小手术,很少有人会主动要求输液,而对于我省将要施行取消门诊输液的举措,邵先生表示赞同,同时,他也认为,“观念的改变,可能还需很长一段路要走。”
记者随机采访的10名市民中,仅两人对新规表示可以接受,其他8人均持反对态度,反对原因不外乎担心取消门诊输液会使有些患者得不到必要治疗,而转送亦会增加麻烦,甚至增加医疗费用等。
新规施行后,是否会如市民担心的,给就诊带来不便?
市一院相关负责人以该院目前举措为例,表示对于一些普通病情,医生会建议首选口服药物,如果适应症符合输液条件,可至急诊接受输液,若患者有需求,也可选择住院治疗,“这其实也给抗生素的使用增加一道‘坎儿’,如果真的需要使用,说明病情已经十分严重。在门诊输液,会存在一些迟发性过敏的危险,甚至会致命。在他看来,这项举措也许短时间内会让市民觉得难以接受,但是从长远来看,无论是控制抗生素的使用,还是树立正确的用药观,均大有裨益,“控制、减少,直至取消门诊输液也许是个艰难的过程,但符合医学基本原则,这么做既为患者提供合理的治疗方式,也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杨泠) 摄影 马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