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门店谈判帐篷的原始照片。照片的底部是三间半草房(车马店)的原状。正中是谈判帐篷。左侧白色的小帐篷是我方代表的休息帐篷。
1951年7月8日,朝鲜停战谈判在朝鲜开城来凤庄举行预备谈判。7月10日,正式谈判开始。其间,美军在战场上发动了主要针对朝鲜人民军的夏季攻势,人民军进行了顽强的战斗,全线歼敌7.8万人。接着美军又在西线向志愿军发动了秋季攻势,美王牌的骑兵第一师曾企图推进到开城东北,从侧翼威胁开城,也遭受重大伤亡,美方只好回到谈判桌上。
9月,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方面提出,把谈判地点由开城移到双方对峙的板门店。10月12日,美军飞机扫射了板门店双方联络官会议帐篷附近,打死一名朝鲜儿童,双方进行了现场调查。在事实面前,美方表示愿意采取纪律制裁,并发表道歉声明。经过协商,双方同意10月25日在新会址板门店复会。
板门店位于开城东南8公里,“三八线”南5公里,离平壤215公里,距汉城(今首尔)62公里,是一个美方认为“不在任何一方单独控制之下的地区”,也是双方都能接受的“大致位于双方战线之间的中途地点”。这个之前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一夜之间成了闻名遐迩的国际热点。
当时的板门店只是公路旁的3间半倒塌的茅草屋的小居民点,因为其中一栋草房是客栈,立有篱笆墙和木板做的大门,当地人称其为“木板门”,据说,这里原来有一家车马店,夜间休息时因没有床,只好用门板代替,故而得名;另一说法是:高丽朝某国王想在附近过河,但苦于没有桥梁,于是当地善心人士便将门板搭成桥,使国王得以前行,因而得名。“板门店”三个汉字还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代表团最早提出来使用的。
板门店被确定为会议新址后,双方都支起了很多帐篷。美军在茅屋的对面,公路的另一侧,推平了一块地,搭起了一个可容纳20余人的军用帐篷。这座长方形的绿色帐篷南北各有一个出口,分别供双方人员进出之用。帐篷拦腰摆了一张长桌,双方谈判代表相向而坐,朝、中代表面南,对方代表面北。这张由我方提供的铺了绿色绒布,并置有朝鲜国旗及联合国旗的长桌,就是开会时双方人员都不得逾越的界线。
以这张谈判桌为中心、1000米为半径划定的圆形区域就是板门店会场区,双方各派20名携带轻武器的军事警察共同维持治安,其他武装人员均不得进入。会场区的边缘,地面上均置有橘红色的对空警戒布板,上空有高悬的飞艇状气球,夜间还有垂直的探照灯。由板门店通往开城及汶山公路两侧各200米划为安全通道,双方都不得进行敌对行为。开城及汶山又各以3英里为半径划为中立区。
进入1953年,“联合国军”企图在战场上得到谈判桌上得不到的东西,在一些地方挑起了战斗。4月29日双方恢复谈判,又经过三个月的论战,双方在位于朝、中方面控制区的由朝、中方面新建的签字大厅里签订了停战协定。
杨冠群介绍说,被称为板门店的地方有新旧之分。现在开放的旅游点是“新板门店”,所谓“新板门店”是指停战后,为方便停战委员会的工作,由美方修建的会晤地点,而“老板门店”则是指1951—1953年双方停战谈判期间的会议场所。柴成文也曾写道:“停战后,军事停战委员会仍设在我方控制区内的板门店已不适宜。新的会址应该设在军事分界线上。经双方参谋人员勘察,提出建议并经军停会(1953年)8月19日批准,决定以板门店东南军事分界线上的甘岩洞为会址。只是由于习惯,新址仍称为板门店。”
为什么停战后,军停会需要搬家呢?据说同谈判期间战场上的变化有关。板门店谈判开始时,板门店恰好处在交火线上,双方“谁也不吃亏”。正因如此,在双方第一次划分军事分界线时,分界线便是从谈判帐篷的会议桌上通过的。但后来,随着朝中军队在回击美军的进攻时向南推进,“在板门店以南3公里至临津江北岸的10公里地区内推进了l公里至2公里”。这样,板门店四周就不再位于“中间线”上,而成为了朝方的控制区。而遵照惯例,双方的会晤地点应当在双方战场上的接触线上。所以美军只得提出“搬家”。经双方谈判,会场地点移到了由“联合国军”方面建筑的新会场区。(贾晓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