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你言我语

学历和能力从来就不是一对矛盾

发布时间:2015-05-14 08:27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安阳工学院文法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孙梦涛,是一名准毕业生,大学四年狂揽65个证书,连续两年综合成绩全专业年级第一,创办过志愿者服务队,当过大企业董事长助理,开过传媒工作室,凭借这么多的优势,却找不到一份称心工作。要毕业了,他面临一份考卷:是能力重要还是学历重要(据5月10日《东方今报》)

对于孙梦涛的这个疑问,我也只能冷酷无情地回答,这个问题本身就是有问题的。首先,如果孙梦涛觉得学历不重要,那么他为什么要去争取那么多证书呢?某种意义上讲,这些证书难道不是学历的一种吗?换句话说,孙梦涛已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只不过他的努力没有赢得他想要的回报。其次,把学历和能力对立起来,这本身就是不成立的。如果那些证书是能力的证明,那么为什么学历证书不是能力的证明呢?或者我们可以这么说,学历,恰恰是能力最行之有效的证明手段。美国经济学家斯宾塞曾经提出一种理论叫做“筛选假设理论”,也叫做文凭理论,就是把教育看做一种筛选装置,以帮助雇主识别不同能力的求职者,将他们安置到不同职业岗位上。这理论看上去就像是赤裸裸的歧视,但经济学家只是在阐释市场的真实状态。很多时候,失业是结构性的,不是因为找不到工作,而是因为找不到理想的工作。理论上,每个人都是可以找到工作的,只要你把薪酬要求得足够低。但这显然是不现实的,人们都希望获得高收入,这就必然会有激烈的竞争,而用人单位不可能给每一个竞争者以实习的机会,他们需要更加行之有效的方式去鉴别求职者的能力,或者说需要一个门槛把大多数人挡在外面,这时候,学历就是最常用的门槛。

有人会问那如果有能力却没学历岂不是怀才不遇了?类似的疑问还出现在高考中,很多人认为残酷的考试把很多偏才给挡在了大学门外。不排除有这种可能性,但是这并不能动摇高考和学历这套筛选机制,因为这套机制是为大多数人准备的,它强调普适性和公平性。也正是因为高考的公平性,才大大提高了学历的含金量。而一些特殊人才,很遗憾,他们可能成了公平的牺牲品。

我们也不是没有尝试寻找一点平衡,为特殊人才提供绿色通道,无论是各种高考加分还是校长推荐提前录取,都是出于这个考虑。然而我们发现,只要有了这样的通道,就会有人去走后门,就会有人去寻租,就会伤害公平。所以,从目前的现状来看,为公平考虑,高考虽残酷,但却是最不坏的人才筛选机制。就像学者万维刚所说的:衡水中学的学生们相信只要自己努力拼搏,就有资格—而且也有可能—对中国的好东西分一杯羹。而大人们应该做的就是向他们保证:你想的是对的!同样的道理,基于公平的选拔而获得的学历,是能够证明一个人的能力的,也被市场所信赖。

那么那些怀才不遇的人怎么办?这在过去可能是一个大问题,但是现在也有了一些解决之道,比如互联网。学历是什么?说白了就是证明我有能力的一个信息。而互联网最大的价值是什么? 信息传递的高速度和低成本。对于如今的大学生以及以后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兴趣、经历、能力等等信息都被互联网记录了下来, 这远比一个学历更详实,交流起来也并不费劲。企业了解求职者的成本不断降低,学历的价值也就在不断被削弱。甚至当互联网让知识获取的成本大大降低,大学的价值其实也在被削弱。

还是说回到孙梦涛吧。尽管他坐拥65个证书,但却投了数十个简历不见回复,显然对于企业来说,这些证书的价值不足以让他被录取。甚至他大学四年考取这么多证书本身都在表达一些信息,比如他并不专注于学业,比如有某种程度的偏执。所以孙梦涛与其抱怨学历,不如检讨自己,比如他是不是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好高骛远了;又比如他想要的工作不需要他拥有的能力,供需错位了。在没有相应学历的情况下要求企业降低门槛,特殊对待自己,我觉得这不是在要求公平,而是在要求特权。而失望之后类似于撒娇的表达,真的很难让人同情起来。

本报评论员牛角(来源:新文化报)

来源:新文化报 作者:  责任编辑: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