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你言我语

“女儿举报父亲”背后的爱与痛

发布时间:2015-05-13 08:27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女儿举报父亲”公私关系背后的爱与痛

日前一则《23岁女儿微博举报爸爸高速上开车打电话》的报道引发了社会对文明行车的大讨论,大家纷纷为“中国好闺女”点赞,但也有少数质疑的声音:“闺女,你难道是为100元奖金举报亲爹?”目前,当事人小陈已拒绝了湖北警方提供的100元奖金。

  (5月10日《 长江日报》)

在中国这样一个人情社会,血缘依然是最为牢固的社会联结纽带。父女作为人伦至亲,说到底也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女儿举报父亲”的角色反差,从表面上看不近人情,从本质上看却是源于对父亲的爱与关心:在多次劝说无效的情形下,“女儿举报父亲”是为了提高违规成本,从而倒逼父亲文明行车。

据公安部交管局统计,68%的司机有过开车打手机的行为,开车打电话反应时间会慢半拍,视野范围也缩小近一半,事故风险较全神贯注开车增大4倍。究其原因,在社会转型时期,安全焦虑和风险漠视并存的复杂心理,让“边开车边打牌”、“边开车边看书”、“开车打电话”等失范现象屡见不鲜。

如果说女儿劝说父亲是一种私人关系,“女儿举报父亲”则属于公共关系,追求的是一种价值理性。在风险社会,任何人为可控的风险因子都是我们努力消减的对象。“开车打电话”不仅给当事人父亲带来了安全风险,也给高速路上其他司机和乘客的安全带来了威胁。“女儿举报父亲”尽管在路径上有些另类,其对父亲的爱与关心却是实实在在的。

塑造文明出行,既需要司机内部的自我约束力,也离不开外部的制度效力。在一个社会信任缺失的时代里,“女儿举报父亲”不可避免遭遇曲解和误读。在“恶意的揣测”和“丑闻思维”的驱使下,弥漫在陌生人之间近乎变态的不信任再次上演。面对互联网上的纷乱信息、偏激情绪和不良社会心态,“中国好闺女”以拒领警方奖金的方式来回击“举报是为了获得奖金”的荒诞论调。就此而言,“女儿举报父亲”并不是对私人情感关系的破坏,而是通过诉诸公共规则的手段,来保护和关爱父亲。

交通安全要想从愿望走向现实,离不开公众参与。“女儿举报父亲”不是干涉私生活,而是对公共秩序的一种追求;不是追名逐利的出卖,而是饱含深情的关爱。只有弄清了这两个基本问题,我们才能深刻地理解“女儿举报父亲”的爱与痛。

杨朝清

来源:京江晚报 作者:  责任编辑: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