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卢女士驾车突然变道,致使一男子车内孩子受到惊吓,气不过,随即一路追赶直至将女子的车挡下逼停,并对卢女士实施了殴打,造成其右肩骨折、脑震荡,身上多处淤青。出租车司机为制止男子逃离,还被螺丝刀戳伤。目前,该男子已被警方控制。(5月4日《人民网》)
是非曲直很容易分辨:卢女士令人同情又令人可恨,可知突然变道、突然刹车酿造了多少车祸吗?这名男子打人错了姑且不论,一路追赶只为出口心中恶气,可知这样又给其他人带来了怎样的影响?甚至可能涉嫌危险驾驶犯罪?如果大家都是“路怒族”,这名追打卢女士的男子岂不也要遭到暴打。唯有那名的哥,不惜被螺丝刀戳伤,让我们看见了文明的力量,看见了希望之光。
汽车社会,人们将开车心情烦躁、容易发脾气、甚至会情绪失控的人群称为“路怒族”。斗气追逐、泄愤撞车、抗拒检查是其极端表现,除了堵车、被超车、抢道等外,任何可能有碍“路怒族”行车流畅的举动都可能让他们怒不可遏。只是我们习惯于将这些行为归为素质问题,而没有将其归为心理问题。从心理学上讲,“路怒族”就是一种病态,主要症状包括“偏执状态”、“强迫观念”、“躯干化障碍”、“人际关系敏感”等等。
“路怒族”的数量,除了与个人性格特质关系密切之外,与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特别是汽车文明的程度更是正相关。近5年来,我国汽车保有量年均增长超过1600万辆,可以说是奔跑着进入汽车社会,汽车文明建设很难追上这个速度。劣币驱逐良币,相比于不文明开车现象,文明开车似乎已经成了“傻子”,成了任人欺凌的羔羊,这正是我国“路怒族”阶段性爆发的主要原因所在,也为交通安全埋下了一颗颗“不定时炸弹”。
汽车文明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基于社会文明的土壤。当我们只考虑自己方便而占用消防通道的时候,占用应急车道也就不奇怪了;当我们插队成为习惯的时候,与行人抢路的情况也就很正常了;当我们动不动就容易动怒而崇拜暴力时,司机间对峙、赌气、鸣笛、吵起来打一架也就合理了……汽车文明的滞后,是整个社会的道德观、价值观还没有夯实基础,是整个国民的公民意识养成还没跟上时代的步伐。
汽车文明的形成,也决不是靠简单地宣传、提倡就可以形成的。黄灯成了“加速提示灯”、并线不打灯、加塞、按喇叭催促、开车打电话、不系安全带……很多时候,正是监督执法不严、违法违规成本太低给惯出来的。治理“酒驾”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经过全国范围内的严格执法,现在不是少多了吗?在加强宣传教育的同时,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不给“路怒族”侥幸的心理,久而久之,汽车文明才会到来。
其实,很多“路怒族”平时,或是知书达理、儒雅风趣的,或是美丽优雅、小鸟依人的,只是一开车上路,就变得暴躁易怒,“杀气腾腾”……银行提供座位、叫号,熙熙攘攘的排队乱象自然消失,这说明权利归位、秩序井然。面对“路怒族”,除了加强社会文明建设,加大执法力度之外,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尽量科学化、人性化,特别是要将“公交优先”真正落到实处,切实给“路怒族”提供不开车的选择。
“路怒族”的泛滥,会导致汽车社会的负面作用被放大,人民生活质量和社会道德风尚也会受到影响,全社会都没有赢家。明白“路怒”的危害,从我们自己做起,开车之前自觉调整身心状态;从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做起,家人朋友同事多提醒;但更需要全社会去努力,不让不文明现象泛滥成灾,助推“路怒族”爆炸。相比于我国汽车进入家庭的速度,汽车文明的养成速度确实要加油、加速了。(郭文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