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棵长在主干道旁的近二十米高的雪松,多年来,一直以“比萨斜塔”的姿势,向人车混行的主干道伸展自己的枝叶,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倾斜得越来越厉害……这惊险的一幕每天就在镇江市古城路江滨新村小区段上演,当地居民多次向有关部门反映,却都石沉大海。(镇江日报2015.5.8)
岔了,说的是古城路上那棵雪松长岔了,不断向人车混行的主干道倾斜。岔了,不只是那棵“树歪歪”,还包括有关部门与老百姓之间,而且还是两重“岔”。
这第一“岔”,是老百姓的感受与有关部门的管理和关注好像并没有“同频共振”。老百姓感觉,这“树歪歪”已经让古城路交通陷入“困境”,更重要的是,“每次刮风下雨时,我们都提心吊胆。”但有关部门虽然已经纳入重点关注对象,却还是有些不以为然,“它属于倾斜树,只有在下大雪的时候,才可能有危险。”
出现第一“岔”,还可以理解。很多事情诸多道理,并不是以主观感受为依据,还是有行业和专业标准的。有关部门四五年前就对这棵树进行了勘察和修剪,最终还是没有采取扶正或移植等处理,只是纳入重点关注对象。我们相信,这是有科学依据的。但如此信息,老百姓没能收到,而是“居民多次向有关部门反映,却都石沉大海”。这就是第二“岔”了,是官民之间的沟通联系渠道岔了。或者可以说,在这件事上,甚至没有沟通,直接是岔没了。
长岔了的,如果只是一棵树,尚不重要。但如果是与群众想不到一起,说不到一块,就非常值得重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