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曾祖父于树滋,字德甫,号遁叟,别号东轩老人,清咸丰六年(1856年)出生,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病故,终年八十三岁瓜洲人,寄籍仪征,长期定居在镇江。早年为清末秀才,后弃学经商。他热爱镇江,致力于镇江瓜镇义渡局、冬赈局、百川文社(每年冬季命题征文,录取的文士可得资度冬)等慈善救济公益性质机构的工作,还重印了《嘉庆瓜洲志》、编辑出版《瓜洲续志》、创作《瓜洲伊娄河棹歌》等。
瓜洲位于扬州西南,与镇江金山寺隔江相望。瓜洲原是江中沙碛,形如瓜,于晋代始露出江面遂称瓜洲。唐代末年渐有城垒,宋代乾道四年,即公元1168年开始筑城,名簸箕城。元代置行省于此,明代设同知署,清代设巡检行署、漕运府、都督府等。曾祖父曾在诗中写道:“粮艘次第出西津,一片旗帆照水滨。稳渡中流入瓜口,飞章驰驿奏枫宸。”自注:“南漕北运,船泊镇江,漕督得报,移节瓜洲,风顺波平,挂帆上驶,漕督率属登城南大观楼,鸣炮升旗,按帮进口,即驰驿奏报。”寥寥数语就描绘出了西津渡与瓜洲渡间人来舟往的繁忙景观。但到了清康熙年间瓜洲开始坍江,公元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这座几百年形成的城镇全部坍入长江中,曾祖父痛心的在诗中描述道:“楼台城郭付东流,胜地名区不复留。一片寒潮听呜咽,烟波浩渺浪悠悠。”
今天的瓜洲和历史上的瓜洲相比虽已面目全非,但我们却能从曾祖父搜集和刊行的瓜洲文献中比较清楚的了解它的形成、得名、变革和风土人情等,是一部较有价值的地方志
为编辑出版《瓜洲续志》曾祖父不仅查阅了许多古今书籍摘录汇集有关瓜洲的资料,而且四处寻访,广为搜求,克服了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曾祖父在《序》中详细叙述了为编辑《瓜洲续志》“征文考献广搜罗”,“树滋遵先世父百川公遗志,不揣谫陋,从事编辑续志,冀偿夙愿。第念瓜洲全城尽坍入江,无地证实,其难一;故老无存,征访事实不易,其难二;道光水灾,咸丰兵祸,里人四散,阅数十年,一传再传,各姓后人几忘故里,其难三;府县志书,虽客稽考引证,无如注明瓜洲镇人者十之一二,遇有疑似,未便臆定,其难四;各族家谱易采事迹,奈兵燹流离,率多遗失,间有存者,亦残缺不全,其难五;几至搁笔,然畏难辄止,如继述何!于是汇集历年摘录瓜洲事实,《种竹轩瓜洲续志》残稿抄本,并征获熊氏、张氏、魏氏、卞氏、蒋氏家乘遗编,更借观古今各种书籍,广为搜求,分类汇录。先后驰书四告,博访周咨,以备甄采。惟树滋老病颓唐,苦难伏案作字,每倚匡床,悬肘执卷,书写未间寒燠。甲子岁后,兵事迭起,居室虽有迁移,凡志稿书籍携带弗离。既得居所,支板作案,从事纂辑,督率诸孙授纸缮写。按照前志体例,增缺补遗,从史家断代例,以宣统三年为止。时历四年,成为二十九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