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史海回眸

镇江狗王庙探源

发布时间:2015-04-29 08:50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七里甸徐王庙

徐王庙庙会

嘉定镇江志所载徐偃王庙

狗王庙本名徐偃王庙

镇江郊区有两座小庙,它们历史悠久,颇有名气。一座在辛丰,一座在七里甸,人们都称之为狗王庙。每年正月,那里都要举办“狗王会”或“狗儿会”。辛丰的那座,据《民间风采》记载:“庙内供徐偃王,及木雕黑狗”,“是为纪念徐偃王仁义治国,以及义犬的”。七里甸的那座,2014年春我亲自去看过。由于庙门紧锁,只能从门缝中看到前屋正中供着观音,后屋正中供着如来,未能看到徐偃王像和义犬像。但前殿庙门上方匾额赫然写着“徐王庙”三个大字。原来,狗王庙的“大名”是徐王庙。看来,辛丰的狗王庙也是如此(辛丰的“狗儿会”又叫“徐王会”也证明这一点)。自然,是先有“徐王庙”这个名称,而后才有“狗王庙”这个名称。狗王庙不过是俗称而已。那么,这两座庙当初是否开始就叫徐王庙呢?

从有关文献看,也不是。因为,据南宋卢宪《嘉定镇江志》(下称嘉定志)卷七“祠庙·丹徒县”记载:“徐偃王庙,在城东南三十里。又有庙,在下鼻塘。”又据元朝俞希鲁《至顺镇江志》(下称至顺志)卷八“庙·丹徒县”记载:“徐偃王庙,在崇德乡大渎山下,漕河之西。……一在下鼻塘。”下鼻塘就在今天的七里甸。而崇德乡有“新丰里”(至顺志卷二“乡都”),新丰驿“在县东(按:实际在东南)三十里”(同上卷十三“驿传”)。新丰,今名辛丰。两志所载相吻合,也与今天辛丰和七里甸都有徐王庙的实际吻合,可见两地的徐王庙当初是称为徐偃王庙。所以,徐偃王庙才是本名,徐王庙是后来的省称和敬称。

既然如此,镇江的徐偃王庙为什么要供奉义犬,而且又叫狗王庙呢?徐偃王与狗有什么关系呢?对此,笔者识见有限,不知镇江本地有什么说法,但是在《艺文类聚》卷九十四中看到《述征记》的记载说:“彭城东岸有一丘,俗谓之‘狗葬’。或云斯则徐偃王葬后苍者也。未详。古徐国宫人有孕而生卵,弃之水滨。有狗名后苍,衔而归,俄而成人,遂为徐之嗣君。纯筋无骨,曰偃王。偃王躬行仁义,众附之……后苍将死,生角尾,实黄龙也。”又在网上看到泗洪一带也有类似说法,不过狗名改为鹄苍,并说鹄苍所葬之处,旧称“龙墩”,百姓称“狗坟”。当地百姓千百年来祭祀它,祈祷它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平安吉祥。今天“龙墩”仍在泗洪境内。这样的传说,反映了千百年来徐地居民存在着“偃王崇拜”和“狗王崇拜”风习。它有助于解释镇江徐偃王庙之所以供奉义犬以及又称狗王庙的原因,自然,狗王庙又是徐偃王庙的俗称。它的出现,当在徐偃王庙的正式名称之后。从至顺志看,可能元代还未出现这一称呼。

 

镇江的徐偃王庙始建于何时?

这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3)。至顺志卷八“庙·丹徒县”载:“徐偃王庙,在崇德乡大渎山下,漕河之西。宋绍兴间创。宝庆中庙坏。淳祐癸卯(按:即淳祐三年,公元1243年),里人重建。州郡春秋递至,祝版以祀 (每遇水旱,有祷辄应,故州郡春秋递至,祝版以祀)。归附后,毁于兵燹。延祐二年(1315年)众复建。一在下鼻塘。”此志明确说辛丰的徐偃王庙始建于宋绍兴年间,以后焚毁重建。从所说情况看,当时辛丰的那座应是主庙,七里甸的庙是支庙。一般说来,七里甸的徐偃王庙当建于辛丰徐偃王庙以后,始建时间也不会太迟。

另一说是宋代以前。嘉定志卷七在“徐偃王庙”的按语中,根据唐代韩愈《衢州徐偃王庙碑》的说法(详后),认为徐偃王死后,他的后代“公族子弟散徐、扬(古扬州包括淮南、江南等地)间,即所居立先王庙。润之有庙当始此”。这就把润州有徐偃王庙的时间,上推到宋代以前。应当说,这一说法很有启发意义,也并非没有可能。问题是,它缺乏直接证据,所以,现在只能根据至顺志所说,推定辛丰的徐偃王庙始建于绍兴年间,七里甸的徐偃王庙可能比辛丰的稍后一点。但即使如此,这两座庙从绍兴年间到今天,也有将近900年历史,可说是历史悠久的古庙了。它们屡毁屡建,延续如此长的时间,可见其生命力之顽强,在镇江的小庙中也是罕见的。

  

徐偃王庙是什么庙?它建于镇江反映了什么?

徐偃王庙供奉的是徐偃王。据《史记·秦本纪》《后汉书·东夷传》等记载,徐偃王是周穆王时徐国(故地在今泗洪一带)的国君,为四方诸侯所敬重。当周穆王与楚王联合攻打徐国时,徐偃王不忍使百姓遭难,北逃至彭城(今徐州)一带,追随他的百姓有一万多家(《广韵》“徐”释文说:徐姓的后人居住于东海、高平、东莞、琅琊、濮阳等地)。到鲁昭公三十年(即周敬王八年,公元前512年),吴灭徐,偃王后嗣章禹逃到楚国,居住下来。于是“徐之公族子弟,散之徐、扬间,即其地立先王庙”(《衢州徐偃王庙碑》),因而衢州(今属浙江)建有徐偃王庙。这表明徐偃王庙不是佛寺和道观,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神庙,也不只是一般的纪念仁义之君的庙宇,它本来是徐偃王的后裔所建的供奉其“先王”徐偃王的宗庙。因此,徐偃王庙本来是具有宗庙性质的庙宇,它们最初当是由徐偃王的后裔建于“徐”地,后来随着其后裔迁徙到外地(例如衢州),也在该地“立先王庙”,因而迁徙地也有徐偃王庙。

徐偃王庙本来所具有的宗庙性质,后来由于时代的发展、人事的变化和地域的改变,而有所发展变化。但是它本身所带有的徐地居民“偃王崇拜”和“狗王崇拜”的地方色彩并未消失。这一点,从镇江两座狗王庙的身上也可以看得出来。

徐偃王庙最初兴建于“徐、扬间”以及它曾有的宗庙性质和地方色彩,对于考察“徐”地居民的迁徙情况,具有重要意义。如果说衢州徐偃王庙显示了徐偃王及其臣民的后裔曾迁居该地,那么镇江的徐偃王庙也当是同样如此。由此出发,从我国古代北方居民大规模南迁的情况看,西晋末年和东晋初年,曾有包括徐州一带居民在内的大批居民南迁并定居丹徒一带,以致东晋的徐州有时就包括丹徒一带,到南朝这一带更直接改称南徐州,东海等郡在南徐州都曾设侨郡。在这种情况下,很可能当时丹徒境内也曾建有徐偃王庙。所以,嘉定志所说并非没有道理。只是年代久远,文物遗存和文献记载尚未发现而已。到了南宋初期,又有大批包括徐州居民在内的北方居民南迁,有的就定居于丹徒一带。由此出发,根据徐偃王庙本身所具有的宗庙性质和所反映的“偃王崇拜”和“狗王崇拜”风习推断,辛丰以至七里甸的徐偃王庙,最初都很可能是徐地相关的移民所建的纪念“先王”和故土的神庙。自然,它们也成为相关移民定居于镇江,并把中原文化移植到镇江的表现和证据。因此,如果说辛丰和七里甸的徐偃王庙具有多重文化意义的话,那么上述一点应当是其最重要的部分。

  摄影:馨境

  

来源:镇江日报 作者:乔长富  责任编辑: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