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读者反映,根据首都图书馆历史文献阅览室规定,阅读该阅览室图书需要具有研究生及以上文凭或是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研究人员,这一规定被读者质疑“有歧视嫌疑”。为此,媒体前往首都图书馆历史文献阅览室探访。工作人员表示,确实有此规定,但规定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古籍等历史文献,减少使用频率。(4月19日《北京青年报》)
从历史深处走来,至今依然健在,这些历史文献“首图居,大不易”,凝聚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血。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历史文献依然有自己的独特价值,永远不能为电子文本所代替。古籍不是普通书籍,原件不允许随便借阅很正常,就好比到了故宫,很多珍贵古董也不让碰一样。换一个角度看,如果珍籍被太多人看到、碰到,也难以一代一代保存下来。即便今天技术发达了,古籍的使用和保护依然是一个难题。
但是,古籍的保护不能简单化,更不能歧视化。比如说“看脸”,就是一种不可取的态度。按照首图的规定,只有研究生及以上文凭或是具有中级以上职称,才可以看历史文献——看身份就是看脸。这里一个潜台词是,其他人来看古籍,只是出于好奇,并不是真的出于学习。
并不否认,很多人看古籍只是为了“见识历史”,沾一下文化气,这就跟到了美国华尔街,摸一下铜牛沾点财气差不多。但也不能否认,其中确实有人是真心喜欢历史文化,抱着学习甚至朝圣心态而来的。而且也不能保证,具有研究生及以上文凭或是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人,就一定有着“正确的借阅观”。他们来看历史文献,也有可能只是好奇猎奇,甚至只是为了回去好吹个牛皮。如此说来,这样的“阅读门槛”不仅涉嫌歧视,还有可能把真正喜欢历史文献的人关在门外,也不一定真正利于古籍保护。
保护历史文献不能“看脸”,而是应该“走心”。对于图书馆来说,应该尽量推动古籍电子化,满足多数人的阅览需求,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一定的阅读人次和阅读目的限制,而不是学历限制。具体地讲,阅览古籍需要提出申请,只要申请有理,那就可以借阅。这样的话,即便没有学历,但只要有“一颗红心”,也能“一亲芳泽”;否则,哪怕你有博士文凭,也得敬而远之。
(毛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