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史海回眸

杨溥幽死丹阳宫
——读史谈片话镇江

发布时间:2015-04-13 08:59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重屏会棋图》 南唐时期句容籍画家周文矩绘,描绘的是南唐中主李璟与三个弟弟弈棋的情景。头戴高帽、居中观棋者即为李璟。

 升元二年(938年)冬十一月辛丑,润州丹阳宫来了几名刚刚登基的大齐皇帝徐知诰派来的使者。丹阳宫原本是润州牙城,这一年五月刚刚改建成丹阳宫,用来幽禁前朝杨吴政权的逊位皇帝杨溥。使者来的时候,杨溥“方诵佛书于楼上”。使者赶上楼去,杨溥“以香炉掷之”。不久,就传出杨溥“晏驾”的消息。

 这是《十国春秋》里关于杨溥之死的记载。很显然,杨溥之死和大齐使者脱不了干系,极有可能乃被使者所弑。而在《资治通鉴》、新旧《五代史》等正史中,并没有这样的记载,仅仅说杨溥在这一年卒于丹阳宫,时年三十八岁。

 杨溥是谁呢?他是杨行密的第四个儿子。杨行密死后,杨吴政权被权臣徐温长期控制,杨溥即为徐温所拥立。徐知诰是谁呢?他乃是徐温的义子。杨溥被逼逊位后,徐知诰建立大齐政权,给杨溥上尊号“让皇帝”,以李建勋为迎奉让皇使,将杨溥迁至润州丹阳宫。随后,又以马思谦为丹阳宫使,王舆为浙西节度使,“以严兵守卫之”。据《五国故事》记载,杨溥渡江至润州时,赋诗一首,中有两句“烟凝楚岫愁千点,雨滴吴江泪万行”。可谓凄凄惨惨。据《旧五代史》所记,杨溥被幽禁于丹阳宫后,“服羽衣,习辟谷之术”。

 作为杨吴的权臣,徐温儿子不少,最终权柄怎么会落到义子徐知诰手中呢?这就要从天祐十二年(915年)徐温出镇润州说起了。这一年,徐温权势达到极点,被封为镇海军节度使的他,同时受封齐国公,兼任两浙招讨使。徐温出镇润州后,以升、润、宣、常、池、黄六州为齐国。为什么不呆在广陵,要跑到润州呢?老谋深算的徐温自然有自己的考虑。他将长子徐知训安排在了当时杨吴政权掌门人杨隆演身边,自己虽然在一江之隔的润州,仍然可以掌控中央大权;而直接控制住升、润、宣等重要州县,对于巩固地方军事力量,意义不言而喻。两年之后,徐温将镇海军治所迁至升州(今南京),而以养子徐知诰为润州团练使。徐知诰开始并不愿意呆在润州,后来在幕僚宋齐丘的劝说下,才勉勉强强到润州上任。可没想到,正是这一安排,给徐知诰提供了一个飞黄腾达的机会。

 徐知诰到润州赴任才刚刚一年,广陵城内发生兵变,徐温的长子徐知训被大将朱瑾杀死了!有人渡江自润州蒜山渡登岸,将这一消息驰告徐知诰。徐知诰闻知消息,立即以州兵入广陵平乱。平乱之后,他遂代替徐知训,呆在了杨隆演身边。

 据马令《南唐书》记载,随着徐知诰“威权寝盛”,行军司马徐玠对徐温说:“居中辅政之重,不宜假于他人,宜以亲子代之。”徐温闻言亦有所动,计划以次子徐知询入朝,代替徐知诰辅政。可就在此时,徐温却突然得病,“暴卒”。时为顺义七年(927年),徐温享年六十六岁。徐温去世后,徐知询入金陵,袭徐温爵位,意欲和徐知诰一争短长。徐玠见徐知询“暗懦,待诸弟不厚”,知其终不能成大事,遂转而投向徐知诰。徐知询“内为诸弟所构,外为徐玠所卖”,在这场权力之争中,终于败下阵来。数年之后,徐知询被起复为润州节度使,在他上任的时候,往时的幕僚已是四散而去,只有李建勋随往。他到润州后,“常会寮佐,谭宴终日”,只是以酒浇愁罢了。后移镇江西,不久卒于任上。

 徐温到底有多少亲生儿子,说法不一,但至少应该有五六个。长子徐知训意外被杀,次子徐知询不足成事,才使作为养子的徐知诰能够登上政治舞台。僭位称帝之后,徐知诰对徐温的几个亲生儿子亦不算太薄,除早逝者外皆封王。据陆游《南唐书》记载,徐知诰登基后不久,即将徐温第六子徐知谔封为饶王,后又封为梁王,兼中书令,让他去镇守润州。徐知谔“好奇宝怪物,所蓄不可计”。此时有蜀人持凤首至,自称得于塞外蛮夷,状如雄鸡,朱冠金喙,人咸异之。一天,知谔游蒜山,找了块空地,用虎皮围成帷幄,号“虎帐”,和宾僚饮宴其中。忽然刮起暴风,“虎帐”裂开,“尽碎如飞蝶”。知谔“惧而归”,没过几天就病死了。知谔平时常对人说:“人生七十为大限,吾生长王家,穷极欢乐,一日可敌世人二日。”知谔死时,正巧三十五岁。

 据《新五代史》记载,杨溥的儿子杨琏为太子时,徐知诰将女儿嫁给他。徐知诰篡位登基后,将女儿封为永兴公主。好端端地从太子妃变成了公主,永兴公主“闻人呼公主,则呜咽流涕而辞,宫中皆怜之”。杨溥死后,杨琏被任为康化军节度使,不久也病死了。

 升元三年(939年),徐知诰恢复自己李氏本姓,改名为昪,自称是唐宪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孙。同时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李昪即为南唐烈祖。

 升元六年(942年),李昪将杨溥的子孙迁至海陵(今泰州)永宁宫,设严兵守卫。据《十国纪年》记载,杨氏族人不敢与国人通婚,“久而男女自为匹偶”。吴人对他们颇是哀怜。

 更大的灾难不久来临了。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周世宗柴荣亲征淮南,下诏安抚杨氏子孙。此时在位的是南唐中主李璟。李璟闻知这个消息,令尹廷范前往海陵,将杨氏子孙接至京口安顿。在返回途中,因“道路已乱”,尹廷范担心有变,遂将杨氏一门男丁六十余人尽皆杀死,仅携带着妇女渡过长江。李璟闻此消息大怒,骂道:“小人以不义之名累我!”腰斩尹廷范。杨氏一门从此绝后。这里依据的是《资治通鉴》《南唐书》《十国春秋》等书的记载。而据新、旧《五代史》所记,李璟闻周师渡淮,担心“杨氏为变”,遂“遣人尽杀其族”。

 究竟哪个记载更符合历史真实,已经并不重要。作为末代帝王的子孙,一旦皇权被窃,他们要想过平民百姓的生活,亦是不能。正如宋武帝刘裕之重孙宋顺帝刘准被赶出皇宫时所说的那句:“愿生生世世,再不生帝王家!”其间道尽的辛酸和苦楚,怎不令人感慨万千。

来源:镇江日报 作者:习 斌  责任编辑: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