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史海回眸

刀鱼的故事

发布时间:2015-04-11 08:59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配图: 黄跃巍

家乡镇江地处长江下游南岸,春江水暖之时,“长江三鲜”纷纷往这段江面聚集。“长江三鲜”的所指,现在与以往略有不同。时下,“长江三鲜”指的是刀鱼、河豚、鲥鱼;而上世纪50年代我懂事的时候,但凡听人说到“长江三鲜”,都是指刀鱼、鲥鱼和鮰鱼。我猜测,河豚之所以那么多年无缘于“长江三鲜”,与乡谚“拼死吃河豚”的口口相传大有关系。一位长者有关“吃河豚”的叙述,似乎可以引为佐证。他说,以前坊间一直有个“规矩”:烧河豚是不请客的,即便是朋友间、同嗜者事先有所邀约,客人来后,会放一枚铜板在饭桌上,表示自己是不请自来,而且是付了钱的,万一因吃河豚贾祸,与主人毫无干系。

1961年夏天高中毕业后,当年9月4日我就下放去了共青团农场,自此,我有了下放知青的身份,也翻开了自己18年农场生活的第一页。

农场建在扬子江心的新民洲上,四面环水,21华里江堤围出近万亩土地。我们这批知青踏上新民洲时,农场开办一周年的纪念日刚刚过去10天。初来乍到,我对周围的一切感到新鲜,充满好奇,劳作之余,傍晚时分,登上江堤,看堤外在风中哗哗作响的芦苇,眺望远方向东奔流的江水,品尝“长江三鲜”的念头竟不期而至……

不过,在来到农场的头几年,我虽然看同事钓过鲫鱼,叉过黑鱼,也见过冬天河里起鱼时,网中活蹦乱跳的鲢鱼、草鱼、青鱼……却没有见到过“长江三鲜”的踪影。

后来才逐渐弄清楚其中缘由:尽管新民洲附近水域就出产“长江三鲜”,但是,当时农场人口不多,小家庭少,消费能力差,谁会冒着卖不出的风险,到这里来销售这类江鲜?

几乎与此同时,农场东大堤外开始上演一出“进退之争”,年复一年,滔滔江水逐渐变成大片滩地;邻县渔业队在堤外安家落户,打开了我们买“长江三鲜”的方便之门。虽然买起来方便,也只敢偶尔尝鲜。那时,我和妻子月工资加起来不足五十元,要负担一家四口的生活,能不“算着用”?不过,也着实奢侈过一回。1976 年春天,孩子的小舅动了胃切除手术,出院后来我们这里调养。他手术后身体比较虚弱,加强营养是必须的,思来想去,除了家里的鸡下的蛋外,入选的还有刀鱼。随即找了一位熟悉渔业队的同事,托他帮忙每天买刀鱼。先是买五六角一斤的“对刀”,两条一斤多重,或清蒸,或红烧,既增加营养,又一饱口福;考虑到经济负担,几天后,则改为买八九条一斤的“毛刀”,价格仅仅是“对刀”的一半左右,用来煨汤,汤色奶白,鲜美可口,与“对刀”相比毫不逊色。

几个月后的一天,与同事闲谈时,听说大堤外面有的渔民会腌刀鱼,顿时怦然心动:前些时候,父亲去了湖北三叔处,何不设法买几斤腌刀鱼寄去,让长辈们品尝?事遂人愿,数天后,便在别人帮助下,买到了腌刀鱼。腌制过的刀鱼,不再是原先的银白色,通体油黄,有淡淡咸香……腌刀鱼寄去了,三叔来信,只说收到了包裹,再无涉及腌刀鱼的片言只字。父亲回镇江后,也不讲寄鱼的事。倒是陪父亲出远门的小妹妹告诉我,腌刀鱼鱼肉发硬,没有一点鲜味,实在不敢恭维。这才明白,父亲、三叔当然不会违心地夸东西好,又怕说腌刀鱼不好让我不安,所以,干脆只字不提。我寄腌刀鱼让父亲、三叔面临“两难”,他们却让我再次品尝到来自长辈的宽容,感受到蕴含其中的人生况味。

来源:镇江日报 作者:曹德璋  责任编辑: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