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焦点关注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发布时间:2015-04-06 12:01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又到一年清明。这几天走在路上的行人,大多都是奔着祭扫祖墓的方向。全国不少高速公路的拥堵之状,足以见证这种规模。如果说春节是一次家庭的团聚,那么,清明则意味着是生者与死者的一种跨时空对话,是后人向先人的一种致敬,是族人的一次再聚。

清明在我国已有数千年历史,早在唐宋时期,就有清明假期。但在过去的某个特定时代,清明也一度在运动风暴中被彻底废除,被视为封建迷信的代名词。如今,随着清明节被纳入国家法定假日,其节日的必要性与全民认同再一次回归,全民扫墓可资佐证。

现代社会,由公民权利的共同体组成,权利成为维系人们社会关系的一种最重要、最普遍的纽带。但基于血脉亲情的联系,却依然、永远不会退去。家族不仅是社会生命繁衍延续的最重要力量,血脉亲情也是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的一种调节剂与缓冲地带。所有的家规、家训、家风,通过祭奠被重新传承,巩固与强化,这些施加在生人身上的“家族基因”,共同构成社会民风民俗的一部分,而彰显社会文化的多元性与稳定性。即如曾子所言,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在一个流动的时代,清明节的祭扫,对于生者而言,又被赋予特殊的意义。不少人即便在春节时由于繁忙难以与家人团聚。但在清明节,不管怎样都要以祭扫的名义回到故乡,回到亲人身旁,团聚于先辈的墓前。这种特别的重视,恰恰揭示出“人之为人”的一个重要特质:反哺与感恩。我们没有专设的感恩节,清明时期的祭扫祭拜先祖,就是一种更为庄严的感恩之行,是一次面向死亡与先人的感恩表达。祭扫的方式或多有改变,这种内核却一直在延续。

清明祭扫历来不止于血脉之上的家族行动。在个体祭奠之外,对于一切为国牺牲者的纪念,对于先烈志士的祭扫缅怀,同样是清明节气内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理当超越政治与历史的隔阂,共同诠释出一个国家对待过去与历史的务实、坦诚态度。

在改革的时代,每一次社会意义上的祭扫,都应该超出亲情的范畴,而升华为一种对改革教训与经验的铭记和接续。对死者的悼念所能够引发的共鸣和社会向心力,是巨大的,这已被许多历史事件所证明。托克维尔也说过:“当过去不再照耀未来,人的心灵就会茫然地游荡。”对于改革者而言,改革理念的塑造,改革行动的推进,亦少不了从改革历史中寻找思想资源,从改革先辈者身上汲取担当与责任。

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改革从哪里开始?又向哪里去?清明是最好的审视机会。反思前者,是为了更加清晰地明白,个体身上所展示的责任,在家族与社会中的角色扮演。反思后者,是更为睿智地洞见改革的勇气与传承,如何被发扬光大,改革又如何顺应历史大势与人民的期待披荆前行。

古人习惯把清明视为生命转化的节气,是一次难得是人与自然的交汇。在今天,清明祭扫,给不少人增加了一次踏青,与大自然零接触的机会。但清明节气中的“人与自然的交汇”之内核,已然不止于此,而更应该是对于生命本源与自然状态的回溯。在一个快速运转、利益纷扰社会,我们尤其需要在这样的节日中,审视人之为人中最自然、本真的一面。这或也是民德归厚的一部分吧。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来源:光明网 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