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合影
蚕桑科学员在实习(1935年)
1951年的毕业证书
1926年10月,冷遹联合中华职业教育社黄炎培、江恒源等人成立以蚕桑科为主的私立镇江女子职业学校董事会,冷遹任董事长,黄炎培、陆小波、唐儒箴等为校董。1927年正式开办,学制3年,注意教学与实践结合,利用唐儒箴捐赠的奁田26亩作学校桑园基地,自办蚕场供学生实习,创办初有学生73人,教学仪器、标本、图书较完备,不收学宿费,膳费只收一半,经费来源大半靠售蚕种收入,其余靠捐款。该校还编印《养蚕浅说》,传播和普及养蚕知识。1929年秋,冷遹、陆小波、严惠宇等在句容县的桥头镇设立三益改良蚕种制造场,一方面改良蚕种,一方面为镇江女子职业学校提供实习场所。1930年获准立案,改校名为私立镇江女子初级职业中学,次年获得省拨办学补助款1000元,设蚕桑科、家事师范科各两级,学生共150人,教职员16人。1933年有蚕桑科两级,家事师范科三级,在校学生219人,教职员19人。
抗战爆发后,学校被迫停办。抗战胜利后重新开办,并逐步增建校舍。1952年改公办“苏南蚕桑学校”,1953年更名为“镇江农业学校”,1954年改为镇江市第三中学。
不辞辛劳的校长
法度(1890-1961) 字审仲,镇江人。清末肄业于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后又入江苏省第四师范学校学习,毕业后初任小学教员,后历任铜山中学、江苏省立第九师范、镇江中学、扬州中学等校教员。在第九师范任教时兼任九师附小主事及九师学区的地方教育指导员。1929年受冷遹、黄炎培之聘,任私立镇江女子职业学校校长。在任职期间不辞辛劳,为学校多方集资,设置蚕桑专用教室及实验室、仪器标本室、冰库、全部蚕具等专用设备,开辟桑园3处,编印了《养蚕浅说》。每年春秋两季,组织学生实习由催青到制种的全部过程,使教育与生产劳动密切联系,推动了地方蚕桑事业的发展。抗日战争期间,随省立临时乡村师范学校先后流徙于苏北淮安等地。抗日战争胜利后回镇复任私立女子职业中学校长,使该校从原来以蚕桑为主发展为兼具师范科、会计科和初中部的多科职业学校。新中国成立后,继续任女职校长至1952年。
按当地经济特色设置专业
江苏省是中国四大蚕区之一。明、清以来,以苏州为中心的蚕桑生产十分兴旺,20世纪30年代初为兴盛时期。镇江丘陵地貌十分适合发展养蚕业,但要在全国蚕桑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就需要培养一批技术人才。镇江女子职业学校针对当地经济特点,首先设立了蚕桑科,后来又陆续开设师范、会计等科。镇江女职专业设置紧扣当地经济发展需要,学制依专业特点而定,以实际需要确定修学时期,毕业生就业率高。师范科毕业生少数升学,多数任小学教员。蚕桑科毕业生任蚕桑制种场技术员或蚕业指导所指导员。自1927年至1937年历届毕业生1168人,多数对口就业。
半工半读体现平等教育
教育是改变人生的重要途径,处于弱势的女性受教育难,贫困家庭的女子受教育更难。中华职教社创始人黄炎培主张“男女教育机会应该均等”,他认为“解放必先自立,必先能治生”。女子职业教育培养女子“独立自治之道”,而且“由个人之能力而发展社会之能力”。
半工半读是部分时间劳动、部分时间学习的办学形式,也是学生参加一定劳动、挣钱读书的求学方式,是勤工俭学的形式之一。镇江女子职业学校作为当时江苏省会所在地唯一的女子职业学校,通过半工半读、工学交替招收贫困家庭女生,设缫丝班免费短期培训缫丝厂女工。无论半工半读,还是免费培训,都是实实在在地为贫困女子服务,做到了中华职教社办学“举例示人”的作用。学员通过半工半读,不但自力更生地学到一技之长,而且“半工”所得的收入,在支付上学费用之后,还能资助家用。
工学结合 强化实践教学
镇江女子职业学校附设小学、幼稚园,供师范科学生实习。蚕桑科则有大片农场和百余亩桑园,除供实习外,还育制“金山牌”优良蚕种对外销售,受到广大蚕农的欢迎。蚕桑科实训场地既为工学结合提供了保证,又为半工半读创造了条件,还推广了先进技术,通过产、教、研的结合拉动了当地蚕桑业发展。
工学结合要有相应的课程为基础。蚕桑科专业课有栽桑学、养蚕法、蚕病学、制种学、细菌学、气象学等。除课堂教学外,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参加一个完整的生产过程,实训内容包括栽桑、采桑、养蚕(育蚕种、孵化、作茧)、缫丝等蚕桑生产的所有环节。蚕桑科教学过程完全按蚕桑生产的节奏安排,闲时进课堂,忙时进桑园、蚕房或缫丝车间,学生有时天不亮就起床,有时深夜还在蚕房。在教学方法上,学校注重自学辅导,强调“以求由行致知,由个性之发展,而获得服务社会之知识”,重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讲究学以致用。课程具有典型工学结合的特征,既突出了职业学校教育注重实践教学的特点,又与缫丝等单一技术的职业短训有明显区别。
镇江女子职业学校的教师,穿统一教师服,和学生一起生活,并参加所有实训。教师大多是植桑、养蚕、缫丝能手,是“动手又动脑,讲课加技艺”的“双师型教师”。
注重人格修养
镇江女子职业学校的办学宗旨是:培育女子有一技之长,从事有益于社会的生产事业,借以求适当之生活,同时注重人格之修养,身体之健康。学校校风好,学生衣着朴素,守纪律,有礼貌。
学校注重人格修养,从养成教育入手,注重实行,不尚空谈。学校制定品德修养标准,定期检查,如学生缺乏某一方面修养,在中心训练周进行专门训练。养蚕要熬夜、栽桑要下田,忠于职守、吃苦耐劳、敬业爱岗训练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
学生统一着装,夏季穿白布褂、黑布裙,冬季穿蓝色旗袍,春、秋季和实习时,也有特定服装。学生一律短发,穿布鞋,而且鞋必须由学生自己动手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