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史海回眸

旧时碾坊

发布时间:2015-03-24 07:50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我小时候农民要把稻碾成米,就得去碾坊。碾坊就是碾米的地方。还有不少叫坊的场所,比如磨面的地方叫磨坊,榨油的地方叫油坊,造酒的地方叫槽坊,染布的地方叫染坊,孵小鸡小鸭的地方叫炕坊等等。

如今,七十岁左右的人还知道什么是碾坊,再年轻一些的人根本不知道碾坊是什么。我是丹徒高桥人,童年时代,离我家约100米的地方就有一家碾坊。我和小伙伴们常去玩,脑子里还留有较深的印象。

一个碾坊要有两间房子那么大。在屋子中间,用土堆一个较大的圆锥体,直径有两米多。夯实后就变成碾盘,碾盘上铺上一块块石板,叫碾板。再用錾子把碾板錾成一条条浅槽。围碾盘一周用木板做成槽,叫碾槽,槽宽约一尺,四周有边沿,高约6寸。碾盘中间有一根木柱,叫将军柱,上下两头按上尖尖的铁棒,两端各装一块凹形方铁块,固定不动,将军柱上下的尖铁棒顶住这铁块。碾盘上放一个较大的石滚,叫碾砣,碾砣上要凿成小槽。将军柱上装一个大米斗,形状如漏斗,将稻子倒进去,下部有一阀门,碾米的时候,米斗里的稻子就不停地流到碾板上,碾砣压过后再流到碾槽里。碾砣后面有一块比碾槽略窄的木板,它的作用是将流进碾槽的稻通过一个洞送进碾槽下面的笆斗里。连续辗几遍,稻子就变成了米。

拉碾砣必须要水牛,水牛力气大。黄牛吃不消,只能拉磨磨面粉。碾米前要给水牛吃饱喝足,架上牛额头拉起又大又重的碾砣,一天到晚不停地沿着碾盘一圈又一圈地走,将军柱也随着转动。这是重活,中途要给水牛加料,不然牛不肯走,或走得慢,碾米就费工夫了。

稻子变成米之后,糠和米混在一起。要把米和糠分出来,这就要用风箱了。风箱是用木板做的,中间有风叶。碾过的稻子倒进斗子里,手摇风叶,糠从出口飞出来,米落在笆斗里。风箱扇出来的糠回去再用筛子筛出粗糠和细糠。细糠做猪和鸡的细料,粗糠留着冬天烤火用。米碾好后,要给碾坊老板报酬,通常根据稻的多少适量给点米就行了。

最古老的方法是用舂臼舂米。那时不少人家都有石臼,为省碾米开支,自家舂米。石臼用一大石块凿成,口大底小。还要有榔头,一根木棍一头套上一圆形石板,约20公分,下部安装几块锅铁,叫柿头牙子。舂米人两手握榔头一下一下往下捣。一臼稻要捣几百下,费力又费工夫。如今偶见有人家还有石臼,但已变成废物。年轻人见了也不知道是做啥用的。

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现了轧米机,替代了碾坊。碾坊也就逐渐消失了。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机械化生产把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单说轧米,200斤稻送到加工厂,不要半小时就变成了米和糠,多方便呀!

小时候,常听人说一则关于碾坊的谜语:青石板,板石青,青石板上铺黄金(稻谷),前面狮子(水牛)走,后面滚绣球(碾砣)。这则谜语现在给六十岁以下的人猜,肯定猜不出来。就是告诉他谜底是碾坊,也不知是什么意思。

永远告别了,我记忆中的碾坊。

来源:镇江日报 作者:王洪富  责任编辑: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