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很多文化人基于大义走出书斋参与救国救亡运动,可歌可泣。在此道路上,他们以自己的知识助益革命,记述革命时期方方面面的事物。经意不经意间,为那段非常时期留下了不可多得的有益资料,使得后人从他们的记述中,获知了当时人们的吃穿住行,也从一个侧面了解到当时百姓生活的情况。
譬如阿英在《敌后日记》(江苏教育出版社)中记述的在苏北根据地过春节的情形。这里,我们仅将其记述的内容,结合其他资料给予佐证,以了解这个重要节日在抗战的非常时期国人是如何度过的。
1941年冬,阿英(本名钱杏邨,著名作家、文学理论家)举家离开“孤岛”上海,进入苏中抗日根据地。长期写作,使阿英保持着记日记的良好习惯,在战时也不辍笔。这样,他就将苏中根据地当时的许多情况保存了下来,珍贵异常。
阿英的战时日记保存并不完整,他虽然1941年进入苏中根据地,可记述到春节的事儿,已经到了1943年。此时,阿英正在江苏盐城一带。因为敌人扫荡,他们转移至一处叫“海甸”的地方。“时值寒冬”,“惟有杜门”。在这里,阿英每天读书写作不止,“用力至勤”。可他觉得自己所读所辑录的古代典籍“无关抗战,衷心歉焉”。
“饭后惟默坐,静待废年之逝去”
1943年的2月2日,阿英日记中开始涉及到春节:“今日废历十二月二十八,仲惠先生约吃年夜饭。”看来,当地在除夕前两天就开始吃“年夜饭”了。2月4日,是个星期四,“今日为废历大除夕,并旧一年又尽矣!”(“废历”即阴历。)
这一天,阿英仍在读书,写作。“晨起后,补抄昨未尽材料,补《索引》各条,作日记。至十时顷,将《笔记小说大观》第六辑,作初步结束。”当天临午饭时,阿英突然腹部“作奇痛……大约连日受冻滞食之故”。战乱期间,敌人方面的情况格外值得关注。这样的消息当天也有:“另得一情况,系侦查员自陈洋归来报告者。据云敌已集中三处,准备开拔,敌储棉亦均已运出。与昨自另一方面所得者,足资参证。意者敌果真放弃此一地带小据点矣。”日寇当时占据着很多地域,应该是兵员不足,只好放弃一些地方。即将新年,可还得注意这帮侵略者。
但正如鲁迅先生的名言: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每到此时,国人都有很多思考。到了近晚,阿英虽然默默,但却想念着孩儿:“七时,晚饭,饭后惟默坐,静待废年之逝去。意念毅、惠两儿,在部队中,不知如何度岁也!”日记中的“毅”“惠”,是阿英两个孩子的名字,他们当时都在新四军部队工作。
2月5日,是春节。可因为是在战时,又在临时居所,阿英写下了这么几句话:“晨起无为,与居停相与道岁釐而已!”“居停”为古时旅馆,此处可理解为临时居处。“釐”,此处应读“希”音,通“禧”义,福也。意思是自己与临时住所相互道贺年安,年福。
可能是文人积习,早饭后,阿英又开始读书:“泛阅《太平广记》,捡遗逸材料。得有关戏剧之史料一则,《神仙女史》及《灯史》若干则。关于《神仙女史》,所未辑录者,只《神仙》、《女史》卷矣。”看来,阿英所读所辑录的,确实与抗战没有多少关系,可即使在战时,各方面文化还得发展延续,这是敌人也不能阻挡的,可以看作文化必然的传承和中国人民意志的坚韧和顽强。
阿英的辑录工作十分耗时,“迄黄昏顷,始将所得材料抄尽。”晚饭后,阿英又开始读新的材料,“以备将来写作小说史之用。”一直读到晚间十点。看看,一个读书人的春节。全数交给了书。当天日记最后,阿英总结:“新年无佳事,读书一日而已!”在我们今天人体会,这一方面是读书人的好学,即使在春节也不放松;另一方面看,日寇的侵犯,使得中国人最为看重的节日,也不能与家人团聚,不得不以读书打发。
“意者今日又只能读书矣”
大年初二,苏中地区“风雪交加”。半夜起了大风,在客居并寂寞的阿英听来:“声惨如鬼唳!”“天酷冷,急取棉枝造火,意者今日又只能读书矣。”“棉枝”即棉花秆,在这一带是烤火的材料。阿英自己想来天寒如此,只能读书了。不能像平常那样四处游逛,放松心情了。
大年初三,天气晴了,大家可以外出走动。故此,阿英虽仍在家读书,可几位领导和朋友前来拜年并来看望房东。这位房东大约是位民主人士,对阿英很是照顾。为怕他读书被人吵着,特地为他寻了一间安静的房子。当时的条件艰苦,人们可以提供的房屋是很有限的。
当年春节期间,阿英仍以读书为主。在初六那天,接到儿子钱毅来信,谈到部队过春节情形:“谓连队新年演出,成绩甚佳,现在从事元宵演出准备。歌咏队已成立,小惠在负责。工作兴趣,似已逐渐提高,余心滋慰。”并“拟作一函与之,催促彼等从事写作。”这内中可以看出,虽然国民政府当时已将春节“废”掉,可大多数国人,还是将其看作“新年”来过。新四军部队演出就是证明。还有,大年十五“元宵节”,人们还是同样庆贺。
一种文化节日,尤其重大节日,一旦形成,简单下个命令说“废除”,并不那么容易。
1944年春节比1943年热闹
1944年的春节是元月25日,可准备过节的时间要早许多。元月21日(即腊月二十七),阿英的日记便有“小惠刻一彩版贺年片,甚清丽”的记载。小惠是阿英的孩子,这一天便开始制作贺年片了。甚至有“惟督促小鬼弄年菜而已”的字眼。小鬼应该是阿英的勤务员,这天他们都开始准备“年菜”了。第二天一早,阿英“约五时即起……”首先为一家名为“永和”的商店撰写新年对联:
永展鸿猷,端赖生产;
和济伟业,有恃斗争。
这是一副嵌字联。开头两字用“永和”名号。“鸿猷”是宏大计划意。“生产”、“斗争”云云,是当时环境的特别用语。
这一天的日记里,还记有一件在今天看来挺有意思的事。战争时期,一切物资都十分紧张,价格也颇为昂贵。阿英好吸烟,可香烟价格涨得太快。税务所的人知道后,为阿英买来了价格便宜的香烟:“晚,税所陈同志又以550元为购‘天坛’烟一条来,恰当市价一半,八大家售1000元也。”这可以看出战争时期物资情况。
1月23日,日记就直接有了“过年”的时间:“今天,废历十二月二十八日矣。”当天的记录和文化有关系的内容颇多:“午后,交通(员)来,十日不至矣。收到《盐阜报》二期,《盐阜大众》一期,《盐阜记者》一期……”这些都是当时的报刊。这一记录也可显现在战争中,人们对文化的需求。阿英在苏中根据地参与了一些报刊的编辑工作,所以当天也收到稿件若干:“信件有赖少其函一件,苏中木刻同志会章程一份,又文稿《木刻上的二三问题》一篇。常工信并改稿《春天是来到了》,江星稿《反伪化英雄———杨步高》,王阑西信并介绍稿《什么是战略战术》……又,寒松同志转来苏北印刷厂所印毛泽东报告《财政问题与经济问题》一册。”这些文稿仅从题目看,也能见出抗战气氛。
其他记载与准备年货有关:“取来杂糖三斤,花生糖50元,合260元。晚饭后……诸儿等烘尿片、洗澡,公司做过年馒头,甚是热闹。”这里面还有物价:杂糖三斤,费去210元,算下来是70元一斤;花生糖50元,不知是1斤还是多少。不知比值,还不好说相当于今天多少钱,想来要贵一些吧。
1月24日是大年三十。当年显然比头一年热闹:“今日,废历大除夕矣。”当天的大多数活动,与过年有关:“早饭后,往约税所李、王两同志来食年夜饭。”当天还记有物价:“开销公司佣人七名,各‘钢板’50元,凡350元。”当时苏中解放区,因地处各方交界点,所以几种货币混用,这“钢板”不知是哪种货币。
“十足喜洋洋也”
相对来说,阿英条件好些,所以他将自己所得烟等物品,送给他人一些:“送徐昭甫‘天坛’烟十包,刘先生五包,张老太太枣二斤。”此外,“旋促小鬼炒花生与花生仁。”当然是备着过年来人或自家零食。当天阿英:“为小云写定一联:
小窗春意暖;云峰旭霭明!
命毅儿以红纸书之。又作横题‘卿云烂兮’四字,请茆先生写,并托其画一‘福禄寿财喜’方块红。”
此联仍为嵌字联。联的开首字为“小云”。看来,阿英挺喜欢这种撰联方式。
接下来贴画及对联一节,颇值得照录:“午后乃以之粘壁上,以‘福禄寿财喜’中贴,旁为联,上为横额,四周配以花框、红星、‘一九四四’题额,合成一方壁画。并以‘钢板’四十元购《狸猫换太子》四幅,亦粘壁。合前所制两壁画,一室花花绿绿,土气十足,煞是好看,真可谓十足喜洋洋也。”阿英是“五四”时代的新文化人,当然认为这样布置“土气十足”,可却不否定其“煞是好看”,因为如此营造的气氛“十足喜洋洋也”。
再下来的内容,仍值得照录:“至四时,壁画弄好,乃开销小鬼、小丫头,各抗币200元。昨钱璎带压岁钱与小云,当亦带一份回去;今日毅、惠、祥亦为小云包钱压岁,余与希原亦复给之。”这一段记录了中国长久传统的压岁钱,在抗战时期也没有忘记。小鬼、小丫头等孩子是接受者。记下了这样的作为,阿英补了一句:“宛似地方土著,完全不象在军中矣。”说自己发“压岁钱”,就像是个寻常老百姓。可见风俗习惯之强有力也。
阿英给他人送烟等物,上面的领导也记着他这个文化人:“中午,区署转来唐县长所送‘五花’烟一条,香肠二斤。当复函谢之,又便致一函为李区长贺年禧。”县长送来的是实际物资,阿英是文化人,无物资所送,“秀才人情一张纸”,他便“致一函”向区长“贺年禧”。
这些事处理完毕,阿英在一边看着孩子制作灯笼:“看小惠所制‘打鬼子’走马灯图,灯系许先生制。祥儿亦为小云制兔灯,本日仅成骨架。”看来,苏中根据地一带,有制作灯笼的风习。灯笼上画的是“打鬼子”,人们玩乐之间,并不曾忘怀消灭敌人这一层。
今天人们几乎不用那种纸质日历了,可战时却不一样。“余因日历屡购不着,乃先自制一个月应用。”连本日历也买不上,只能自制。抗战时期各方面物资紧张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下面一句是“公司供猪头三牲,烧香拜年……”商家因世事变化,生意起伏不定,故此求助佛神。可见即使在战时,这样的祭神仪式也没有缺少。
童心不泯
1944年的春节是1月25日:“今日为废历元旦日。”“元旦”这个词,最早都是给阴历元月第一天的。后来公历新年第一天,把这个词占了,所以将阴历元旦用“春节”替代。看古书或近现代的一些文字,这是需要留意的常识。
这一年似乎比前一年热闹。所以在阿英全家吃完早饭后:“旋公司中人陆续前来拜年,税所同志亦至,上午完全消耗于招待中。”可见,国人的这个节日,重视彼此联络,相互道贺祝福,这是国人对来年的期盼。“公司,晨食汤团与面。”这一笔记载了苏中地区春节第一天早饭所食。
“与毅儿检苏德战争新线图。”阿英与孩子在查寻苏联德国的战争线路。他们知道,中国的抗战与这场世界大战的走向息息相关。下午,阿英居然“作一小文,记《西湖二集》作者周清原事。后欲集中吴承恩材料,拟续写一则,以天晚而罢。”到了晚间,阿英与儿子钱毅在灯下“与毅儿谈童年新年杂事:打诗韵,猜灯虎,玩花灯,今皆不可复得,而余亦垂老矣。”这是一个长者常常的情形。坐在灯下,谈幼时情状,尤其那不可复得的童年趣味,同时感叹自己老去。
大年初二上午,有几拨人来拜年。阿英还抽出时间“作《吴承恩》一文,合昨所写,成一总题:《关于两个小说作者》。”文化人积习之强,即使春节期间亦不搁置写作。午后,阿英玩起了儿时的糊花灯:“糊兔灯毛,及四时许成。厚祥、小水,帮同粘糊,悬诸室。刚成,值小云睡起,乃燃之,彼欢喜异常。”兔灯糊成,小孩子自然“喜欢异常”,大人的愉悦,其实也不用说。和今天的春节期间一样:“黄昏,公司外顶头房子失火,烧去一间。”这应该是放鞭炮或者燃灯笼所致。看到这里,感觉这新年气氛、情形,于今天仍有许多相似处。
大年初三,阿英童心不泯,想起了当时家中人给自己扎一个大兔灯,大兔上面还驮着五个小兔子,便发动几个孩子一起来扎一个大兔灯。这个兔灯不小,到下午,才扎出个骨架来:“长达四英尺,高三英尺。”这土产兔灯却用“英尺”标大小,真是无分中外也。当天,阿英还收到贺年礼物:“四时,李区长来函贺年,并附猪腿一只,酒一瓶,花生、柿饼各若干。当函谢之。”看来,当时对阿英这样有影响的文化人,各级领导都是重视的,县长、区长等,都送礼物贺年的。
阿英想象的大兔灯太大,从大年初三扎到初四也没完成:“毅儿糊大兔灯白坯,至午完。饭后,余与厚祥糊彩毛,至黄昏,不完。”和今天的风习一样,春节期间,就有人玩牌赌博。当时也管理抓赌:“新年此间赌风甚炽,今日模范班来捉赌。无所得,仅放两空枪,拘数小赌徒而去。”
阿英扎的大兔灯,居然费去几天功夫。到大年初六“余乃独自糊大兔灯毛,到午饭后糊完,与毅儿悬之天花板下,真庞然大物,甚可观。”到了晚间,“为云儿燃大兔灯,光辉一室。”看着这些记述情形,今天的我们也禁不住为之心动。
当天日记还记有一种民俗:“晚饭后,诸儿去看乡人‘送桩’盖即送子也。”阿英没有详细记述内容,只是认为“此风俗甚怪……”大年初七,是阿英的44岁生日。早起,按照风俗,“请大家吃(寿)面。”接下来还有人来“贺年”。
这一天,阿英还在看稿、写信,晚上“九时寝,床上思得一喜剧题材,演八滩两地主扫荡时事。此剧本,拟题为《两个可怜虫》。”可怜这位写作者,在晚间甚至床上还在构思。
“今年景象,似较之去岁热闹”
大年初八,当天大雪。阿英又为小孩子糊一只小兔灯,儿子钱毅为兔子添一条尾巴,“悬挂于大兔灯之后。”看来,阿英还是颇有好心情的。制作兔灯也许成了唤醒童年趣味的方法。
接下来的几天,天气颇冷,立春的那天,阿英因“脚跟复绽裂,卧床暖脚而已。”可是,春节的气氛还在延续。此地“公司中人拟十五玩灯,扎花篮、蛤蚌等。”可以看出“今年景象,似较之去岁热闹。盖生活虽高涨,去岁以政府提倡土布,人民收入都相当丰富。即顶头房子,今年亦大都蒸馒。此种热闹趋向,实非偶然也。……近八时,即就寝,公司中犹锣鼓喧天也。”从阿英记述可知,当年苏中根据地经济形势尚好。一般情况,年景好的时候,春节大家就相对热闹些。
从邮差送来的书报中,阿英还记述了国际战事:“苏德战场战事仍在北部进行,攻克肯雪普城,进入爱沙尼亚国境。美军已在马绍尔群岛登陆。”
阴历十五是元宵节,头一天就有地方开始准备庆贺,“公司实警队准备明日玩灯,今天准备甚为忙碌。”元宵节当天,虽然阿英还在“整理《敌后演剧四讲》材料,准备写作。”但“公司中人玩灯”已开始,阿英便带着孩子前往观看。当天日记这般结尾:“以今日元宵,乡人多燃天灯,执火把行田中,曰‘烧虫’。”这大约是当地习俗。当时条件下,农田的虫害并不容易整治,故此借助元宵来一番“烧虫”,希望上天能护佑当年农业收成。
第二天,“实警队”还来到阿英的院子舞灯。阿英拿出十包烟慰劳,表达谢忱。当年的春节,才算是真正结束了。
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惨烈的一场卫国之战。由于国力有限,准备仓促,又大敌当前,当时的许多情形都没有以官方形式记述下来。这时,个人的记录,就显得尤为珍贵。这些记述,虽限于切身感受及视野,看去不够全面,但却从人们生活的细微处,写出了百姓的真实情状。这里,我们通过择取阿英在苏中根据地过春节的文字,可以见出当时物资匮乏情形,同时也可看出春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力量。透过这些记述,我们也许还能看出文化凝聚人心,凝聚力量,使人不悲观,不屈服的精神内涵。
(作者为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书评学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