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建设项目,从拿地到拿证,要经过24个中介机构的‘关卡’、送审48个评估报告,要想加快审批,就得塞‘加班费’!”今年海南两会上,海南省人大代表邢诒川向简政放权“怪象”再开炮:拿着“政府授权”的中介机构,几乎吃掉了企业和老百姓本该享受到的改革红利。(3月11日 新华社)
去年,企业家邢诒川绘制行政审批“长征图”,呼吁流程精简引发全国关注。而本届政府把减政放权作为改革的“当头炮”,抓住了长期以来制约经济发展和转型的最大掣肘。这两年来,中央层面在简政放权上的力度空前加大,很多企业也确实感受到了相应的改革红利。
但是,现在有的企业却又生感慨,很多在政府部门办理的项目,简政放权后都得去研究院所、检测机构甚至行业协会办理,有不少已经调整和取消的审批事项被转给了中介,并且要想加快审批就得塞“加班费”。出现这样的现象,无疑让人吃惊,因为它明显违背了中央的政策。比如,有些中介机构手握“政府授权”来审核图纸,图纸被一遍遍返工,一次次收费,审批时间就被拉长了。这使得原本还有章可循的政府审批,成了无章可循的中介寻租。
现实中可能存在这样的现象:有些地方政府为了继续获取既往利益,通过指定性、垄断性的中介机构来收费,导致政府吐出的肉,企业没吃到,掉到中介嘴里。当然,政府简政放权,把过去抓在手里的一些“令牌”下放给中介机构,这本是好事。但是如果这些处于垄断地位的指定中介,扛着前置审批的大旗圈企业的钱,就应该被坚决取缔。因为,在这种格局下,中介机构并不是为企业服务,而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异化成了政府部门收费的载体。对企业来说,过去由政府收费变成由中介收费,形变实不变。这种改革,不仅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反而恶化了营商环境。
毫无疑问,企业发展确实需要行业性中介。但是这种中介必须是合理的、服务性的,而不是收费圈钱性质的。笔者以为,我们应该加快发展真正的市场型、草根型的中介服务组织,鼓励企业自发成立中介组织,鼓励同一行业中介机构开展竞争,使其服务质量决定中介机构生存与发展的空间。总之,只要能够助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很多尝试我们都可以做。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改革的正能量得到释放,进入企业家的心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