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对中国而言的重要性,看看高考改革就知道了。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昨天在接受采访时透露关于高考改革的几项措施个个都很有分量,但个个都跟公平相关。明年将有25个省份在高考中使用由国家考试中心统一命题制作的试卷,这是为了公平;今年将取消全部鼓励性加分项目,只保留扶持性的加分项目,这同样是为了公平;至于取消自主招生方面的推荐学校限制等,这更是为了公平。
公平再次成为改革的焦点并不让人意外,之前多省市发生的高考乱象,或多或少都与公平问题有关。重庆高考加分事件、一些地方体育比赛造假丑闻、人大招生处处长落马暴露出来的自主招生的种种黑幕,已经将这种改革必要性阐述得非常透彻了。教育部力求在一两年的时间内密集地推出这些措施,说明高层对改革的迫切性有深刻的认同,而这,也正是民间的期待。
如何才能更公平的问题就像一座大山,横亘在理想和现实之间。人人都希望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各行各业对专业素养的要求不同、侧重点不同,当然不能要求经历的考试都相同。立志将来做物理学家的和一心只想做个历史学家的孩子考的都是一样的东西,这对个人社会而言都是一种资源和精力的浪费。从这个意义上说,不管是加分政策还是各省独自命题,或者是高校的自主招生都有其存在价值。这些政策推行之初也绝对不是拍着脑门决定的草率之举,也都是在一轮轮的质疑声中一步步推进的。正像大家一直挂在嘴边的那些例子一样,如果一考定终身,数学一分未得的吴晗不可能有机会读北大;如果没有自主招生,才女蒋方舟也不可能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这些政策在历史上都有过自己的功绩,可无一例外的都遭遇到了水土不服的现实困境。加分政策成为部分权贵小圈子里的游戏,自主招生在选拔了一些特殊人才的同时也打开了各种交易的后门。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们都没有能很好地解决公平的问题,让权力和金钱钻了空子。
高考在人生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如果大过人生成为一种决定性的力量,就是一场灾难了。改革向现实妥协并不意味着要放弃理想,一轮深层次的改革可能仅仅只是开始。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回归,而是一次在更公平基础上的重新起航。一个方面是社会对公平的呼声很高,更重要的是,我们已经开始更从容地应对效率的问题了。以前说一考定终身,现在持这种观点的人大为减少,社会多元化的发展,让个人有了更多更自由的选择,确实没有必要把棋子都押在进名校进热门专业上。甚至是不是一定要读普通高校也成了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从人生的选择看,从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固然让人羡慕,但换个角度,其实读高职、走匠工的道路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不是每个人都得成为科学家医生老师的,社会有足够多的职业能容纳下有着各种各样不同兴趣爱好不同人生梦想的人。这就是社会进步的力量。
事情原本就该是这样的,我们不可能把解决所有问题的担子都压在高考这一个办法上。以前我们这么做结果导致高考被扭曲了。改革后的高考,一些科目可以多次考试,而一些大学一些专业可以根据自己的要求设置考试科目成绩要求,人生得以在更多的阶段逐步分流,这种进步所带来的积极意义将在未来的岁月里逐步显现。
就现阶段而言,公平可能会牺牲掉一部分效率,但公平本身难道不是一种效率?没有公平,高考的存在基础都出了问题,又如何能解决效率的问题。没有公平,社会上充满对高考招生的质疑,损害的是整个国家的机体功能。高考的改革只能跟随社会改革同步进行,不能指望它超越社会独立于时代。
|